“那便好!”
二人看了一會兒他們的訓練,天色已是不早了。二人又騎上馬,出了林子,又翻過了山坡,來到了馬車停駐的地方。
兩日後,付無雙便帶人上門了。
“王妃,您瞧。這裡總共是有三十多箱的舊棉衣,臣妾都已經一一看過了。都能穿,而且都做了標識,臣妾也都是一一記錄在冊了。”
靜依隨意地看了幾件棉衣,“不錯!付姐姐辦事還真是效率高呢!”
付無雙低頭道:“臣妾的府中還有一些,下人們正在整理。而且還不停地有夫人送了舊衣來。這箱子只怕是不夠用的。您看,這些?”
“放心吧,我待會兒便會出府去華陽山腳下。那裡我與慧清大師約好了,昨兒便開始施粥了。今兒正好過去看看,順便將這些舊衣物也給他們帶過去。下午,我便命人將空箱子給你送過去。”
“如此甚好!”
靜依用過午膳,便命人將箱子整理好,全部裝上馬車,向華陽山腳下駛去。
到了粥棚不遠處,馬車便停下了。
靜依下了馬車,四處看了看,“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難民?”
司畫道:“啟稟王妃,這些就是自封城轄下的平秋縣還有其它幾個縣來的。聽說是因為大旱,莊稼收成不好,所以才會如此。”
“王爺可知道了?”
“回王妃,王爺已經知道了。”
“這些難民什麼時候到的封城?”
“昨天還沒有這麼多,今天比昨天差不多多了一倍!”
靜依皺了眉,“不過才一夜,就多了一倍?”她轉頭吩咐道:“何嬤嬤,你與海棠負責發放女人和小孩子的衣服。初一,你找兩名護衛負責發放男子的衣服。千萬莫要亂!”
“是!”眾人應了,便將箱子一一卸下,在原地開啟,分成了男女兩隊,讓百姓們上前來領衣物。
靜依到了粥棚前,看到前面排了長長的隊,仔細看了看大鍋里正在熬著的粥,又看了一旁的兩隻大木桶中,所剩無幾的粥。木桶旁邊各站了一名小廝在為百姓們盛粥。
“你們一天,熬幾鍋粥?”
“回王妃的話,這是今兒的第五鍋了。”
“一鍋下多少米?”
“回王妃,就用這碗,一鍋下二十碗米。”那熬粥的師父指著鍋沿兒前的一隻空碗著。
靜依點了點頭,又親自拿勺子在鍋裡攪了攪,“還行!以後再熬時,便多加兩碗米吧。這樣,百姓們喝了,才能禦寒解飢。”
“是,王妃。”
“再架一口鍋吧。這樣快一些。也免得讓百姓們這樣苦等著。”
“是,王妃。”
靜依說完,看向了對面不遠處的華陽寺的粥棚,便走了過去。“阿彌陀佛!小師父,慧清大師沒來嗎?”
“貧僧見過王妃!師父今日上午來過,用過午膳便回去了。”
“多謝小師父了。敢問小師父,明日慧清大師可還會來?”
“這個,貧僧也不知道。以往施粥時,若是無事,師父他老人家都會來的。”
“如此,多謝了!”靜依說完,便轉身走向了那山腳下三五成群的一些百姓們。
“這位大嬸,你們是哪個縣的?”
那位剛剛領了一件舊棉衣的婦人呆呆地看著眼前的這個貴人,不知該如何開口。柳杏兒斥道:“大膽!王妃殿下問你話呢,為何不回?”
靜依輕斥道:“柳杏兒!莫要驚嚇到了百姓。”
那位婦人一聽說是王妃,便立刻跪下道:“王妃殿下!好人吶!您真是活菩薩呀!”
靜依親手將她扶了起來,“大嬸不必多禮。您是哪個縣的?”
“小的是平秋縣的。那裡今年大旱,收成太差,小的一家五口人,實在是沒法了!所以就帶了孩子一起出來,看能不能找條活路?”
“一家五口?”
“哦!”那名婦人連忙將自己身邊的一位小女孩兒拉過來道:“這是民婦的小女兒!民婦的當家的帶著兩名兒子在前面排隊領粥呢!”
那婦人邊說邊指向了平王府粥棚前的一位漢子道。
“那你們以後做何打算?”
“還能如何?只想著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差事做?也好過這樣整日靠這些粥度日呀!”
靜依聽完,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這些貧苦的百姓們!喃喃道:“天氣這樣寒冷,讓這些百姓們露宿街頭,總也不是辦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