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金銀幣當兌換完就如泥牛如大海,市場上連一個水泡都沒有泛起,根本就沒有在市場上流透過。
後來錢莊又前後連續鍛造了十萬枚金銀幣,這筆財富對於整個鹿泉縣經濟總量已經不算少了,這才在市場上偶爾能見到金銀幣流通。
不是甄乾不想大規模鍛造金銀幣,而是受到金銀存量不足的困擾,就根本無法大規模的鍛造金銀幣。
本來以為金銀幣就在鹿泉縣周邊幾個縣城內有少量流通,沒想到自己的金銀幣會出現在魯城境內,這讓甄乾對金銀幣流通的範圍有了新的認知。
“這是我從那個西域胡商相贈的秘法,並且答應不將此法外傳……。”
反正胡商在大唐境內到處流竄,而且胡商手裡也的確有相似的金銀幣存在,也不算是騙甄盛。
在大唐可以見到很多西域傳來的金銀幣,甄乾手裡就有東羅馬的金幣,外形為圓形片狀,正面為一頭戴王冠、留有長鬚的半身男裝像,兩側有十字架,左邊緣處有銘文“FOCAS”,背面是有翅膀的勝利女神像,女神右手持長柄勾狀器,左手持一上立十字架的球體,左邊緣處有銘文“CTQPIA”,但製造精美程度相差甚遠。
世界上最早的錢幣是克羅伊斯金幣,和中原缺少金銀原料不同,地中海沿岸遠古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了金幣,公元前1000年左右,呂底亞王國附近河流金砂密集分佈,小亞西部的礦山盛產金銀合金,這種銀金礦被稱為“琥珀金”或者“白金”,硬度較大,比黃金更耐磨,非常適宜用作流通。
公元前660年前後,呂底亞人開始鑄造一種正面帶有獅子頭像的金幣,被稱為獅幣,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早期的金本位,在此之後的獅幣均以同樣的標準流通,含金54%、含銀46%,重量約4.74克,直徑約11毫米。
後世人大多人都知道古羅馬錢幣,羅馬-坎佩尼亞雙貨幣體系,本位幣是銅幣Aes阿司(阿斯),輔助貨幣有金幣Aureus奧裡司(奧里斯)、銀幣Denarius第納裡烏司(第納裡烏斯)共兩種金銀幣。
中國古代也有金幣,《管子》說:“黃金刀幣,民之通貨也”。西周初期,“太公為周立九府圜法,黃金方寸而重一斤”。現存最早的金幣就是楚國的“郢愛”。此幣呈板形,幣面鑄有供分割成小塊的印痕,使用時鑿下小塊支付,每小塊重約15克左右。
但由於金銀產量的不足,金銀只能作為大宗貨物的交易手段,銅錢取代了金銀的地位,成為了廣泛的使用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