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沒有開始之前先聊聊火器的問題。黑火藥在中唐以後已經出現,據說是道士在煉丹的時候偶然發現的,不過當時的配方還不合理,威力也不大,首先被用於了鞭炮的製作,到了晚唐以後,黑火藥才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宋初之前已經被用於軍事,但威力依然不大,所以宋人才在黑火藥中加入了砒霜、巴豆、胡椒粉等,目的只有一個增加黑火藥的威力。
真正意義上的火槍出現在元末明初,不然怎麼說戰爭是科技的推動力呢?之前的火槍雖然已經有了雛形,但結構、工藝和使用都受到了當時技術,還是軍事思想的制約,就連歷史上元初圍攻襄陽城使用的都是回回砲,要是當初蒙古人掌握了火炮的製作工藝,還會從萬里之遙請來回回砲的製作工匠嗎?
再說說穿越者碰到的一般常識性問題,如唐代火繩槍、燧發槍能不能製造出來,答案是一定的:能!所以很多歷史穿越者一上來就夢想著顛覆王朝大殺四方,問題是可能嗎?
既然本書是寫經濟的,現在就不妨先算一筆經濟賬,就會發現就算能製造出先進的火槍,也根本無法顛覆一個正常的王朝,這裡說的是沒有走向滅亡的王朝,比如一個朝代的初期、中期。
這裡先不寫火槍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就價格而言以明代為例,當時西洋人賣給明朝的火銃六七十兩一杆,紅衣大炮二千二百兩,這裡面當然有商業利潤,但就當時經商利潤來看,製作成本應該在售價的一半以上。
接下來就好計算了,為什麼明朝軍隊有火槍營、火炮營,火器也大規模的裝備了軍隊,但就是普及率而言,朱棣的神機營裝備率也只有一成多點,說到底火器的價格太貴屬於科技含量高的奢侈品、消耗品和易損品,這裡不談使用的效果和弓箭誰強誰弱,就這一點也不是一個王朝財力能夠支撐的。
試想一下,原始的火銃要裝備多少才能形成戰鬥力就知道了。
古代一場小規模的戰爭也有上萬人,決定性的戰役十幾萬、幾十萬也很常見,以一萬人裝備火銃來計算,每支火銃成本價就需要三十兩白銀,大致相當於唐代四十多貫,一萬人的軍隊就需要四十萬貫,還有火藥、彈丸、通針等等,再加上日常訓練消耗的費用,六十萬貫應該不多吧,這還是最簡單的演算法,實際上由於製作工藝、保養維護、損耗等等問題,平均費用超過了八十萬貫。
再橫向比較一下,不使用火銃換成唐軍標準的鑌鐵橫刀,價格在二貫左右,至少相差了二十倍以上,橫刀可不是易耗品,訓練的時候也不會產生多少費用,這裡面的差距就更大了,這才是明代火銃之所以沒有大規模普及的原因之一。
以後會說到唐代財政狀況,也會涉及到許多唐代的生活水平,試想一下一萬人的純火槍軍隊就能橫掃天下嗎?這也太小看唐軍的戰鬥力了,要是這樣想朱棣五次北伐帶一萬火銃兵豈不是天下無敵了,需要每次都出動十幾萬的軍隊嗎?
火銃真正的威力在於,在不考慮製作成本的前提下,可以用最快的速度組建一支和弓箭手差不多作用的軍隊,這也是為什麼火器開始大規模運用之後,雙方作戰人數急劇攀升的重要原因,動不動就幾十萬、上百萬的廝殺,也是為什麼工業革命反而造就了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火器的大規模使用必須依靠工業革命帶來的大規模生產,想一下後世非洲十幾歲兒童手拿廉價的AK47作戰場面,就不難理解火器普及需要什麼條件了。
····以下正文····美洲的一隻蝴蝶煽動了一下翅膀,大洋彼岸便會掀起滔天巨浪,無數的因果造就了歷史。一名鐵匠因為和婆娘吵架,將怒氣灑在皇帝戰馬的鐵掌上,結果皇帝的戰馬因鐵掌而馬失前蹄,造成了整個戰役的失敗。帝國的羊群中一隻羊脫離了羊群,引發的後果也許只有上帝知道。
甄乾就是這隻脫離羊群的羊,而且還是一隻非常低調的羊,默默的打磨著頭上的犄角。
衙門八字開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古代因北方有鬥,所以尊北為上,官署衙門都有坐北朝南的講究。有些地方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凡是民居,不論貧富,雖也坐北朝南,但絕不能正南正北,必須略微偏東或偏西,只有官府衙門或寺廟才能正南正北。
官署衙門的這種“八字牆”的建築,除了顯示官衙的尊貴、威嚴之外,還有另外一種用途。州縣衙門的司職掌包括勸農、理財、獄訟、興學、治安、工程建築、水利等。國家最高統治者皇帝的一些勸農、教化的“聖諭”,各上司衙門下達的需要向民眾告知的公文、本縣長官釋出的告示、禁令等都要在“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