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7章 傳說的戰爭

“契丹”這個名字始於北齊天保年間出現的《魏書》,在《資治通鑑》中有最早的記載,東晉義熙元年初,“燕王熙襲契丹”,說明這時候契丹部落已經出現了。

有的學者認為契丹一詞出於宇文氏酋長名字之演變,約當西晉末東晉初,其異名已顯,意為“鑌鐵”堅毅強壯的意思。

唐初,契丹形成了統一的大賀氏聯盟。唐太宗以後,唐朝置松漠都督府,賜姓李。大賀氏聯盟瓦解後,契丹人又建立了遙輦氏部落聯盟,依附於後突厥汗國。天寶四年,後突厥為回紇所滅,此後百年間,契丹人一直為回紇所統治。

十三世紀時,契丹被金朝打敗,逃到西域中亞之後建立了金帳汗國,其一部遠遁歐洲,成為了那時的霸主,後世在一些國家的語言中,中國一詞便是契丹語的意思(Khita,Khata)。

契丹分為古八部,分為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八部,唐天寶前後,遙輦氏的阻午可汗改組了原有的契丹古八部,分為新的八部,稱為迭剌部、乙室部、品部、楮特部、烏隗部、突呂不部、涅剌部、突舉部。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迭刺部乘機奮起,先是掌握了軍權,逐漸的取代了遙輦氏,最終耶律阿保機徹底的統一了契丹,建立了遼國,這些當然還是後話。

三月的陽光灑在松漠都督府這片土地上,萬物復甦,嫩草從冬季大雪覆蓋的土地上鑽出嫩芽,一望無垠的草原彷彿覆蓋了一張綠色的地毯,無數的牛羊低頭啃食著嫩草,身手矯健的牧民揮舞著馬鞭如風一般在草原上馳騁。

和風一樣吹過這片草原的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一位久居天宮的天女倍感天宮的枯燥寂寞,駕著一輛青牛車,從平地松林沿潢水順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騎著一匹雪白的寶馬,從馬盂山隨土河一直向東信馬由韁。青牛和白馬,天女和仙人在潢水與土河的交匯處的木葉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鬆開馬韁,相對走來。兩人相愛並結合,繁衍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

契丹人非常喜歡這樣的傳說,無論是誰將這個美麗的傳說帶到遠方,都會受到最熱情的招待。

有人說草原上的訊息是順著風傳播的,這一點不假,但傳播訊息的卻是人本身,一支商隊從漠南進入松漠都督府時,便受到了當地牧民的歡迎,這支商隊不僅給契丹部落帶來了牧民緊缺的食鹽、布匹和茶葉,還將自己沿路聽到的各種訊息傳播開來。

通常牧民的訊息來源非常的閉塞,一年之中,如果沒有戰事,牧民只有在冬季時,因為尋找宿營地才會聚集在一起,而訊息的來源更是口口相傳。

這支商隊讓剛剛度過一個寒冬的契丹人歡欣鼓舞,那美麗的傳說讓他們的心緒如同乾涸的土地上流淌過清澈的河水,低人一等的感覺立即消散的無影無蹤,自己是仙人的後代,還有什麼能比這個傳說更能鼓舞人心的東西嗎?

契丹草原上一片歡聲笑語,多年來的陰霾和屈辱一掃而光,這是一個明媚的春天,小草更綠了,牛羊更強壯了,開朗的牧民歡快的將這個傳說散佈到自己馬蹄能到達的任何地方,每一片草場、每一個帳篷,不管這個美麗的傳說到達那裡,那裡就是一片喜悅。

年輕的牧民詢問老人,潢河在那裡,老哈河又在那裡,興奮的牧民非常想到這兩個地方去看一看自己祖先生活的地方。

一開始部落中的頭人並不在意這個傳說,美麗的傳說不可能變成一群群牛羊,草原上的傳說有很多,有部落崇拜天狼,崇拜天上的雄鷹,不過作為部落的頭人都非常的清楚,只要是草原上的牧民,真正的祖先應該都是數千年前的北戎,或者說是匈奴人的後裔,至於那些傳說不過是凝聚牧民的一種手段。

不過隨著這個傳說被無數牧民接受之後,事情好像就有些不對勁了,不管怎麼說,有一個仙人的祖先對於長期受到各方面欺辱的牧民來說,至少在部落認同感上無可代替。

當無數的牧民想到潢河和老哈河時,和室韋人的衝突也就不可避免了,草原上一直在變冷,放牧的牧場也在一直南下,奚族向南靠近大唐,契丹人就會侵佔奚族的草場,而室韋人也會填補契丹人留下的空缺。

可是當契丹牧民發現自己祖先生活的潢河和老哈河被室韋人佔領的時候,胸中的怒火再也無法抑制,一開始只是一二戶牧民趕著牛羊來到潢河和老哈河的河邊放牧,已經在這裡駐紮下來的室韋人自然不會將草場雙手奉上,衝突也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固執的室韋人認為,契丹人不要的地方就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