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很想將甄乾挽留下來,可是卻又擔心甄乾在這裡指手畫腳,咬著牙道:“那救濟糧之事還要拜託迎送使,下官有事在身,明日就不送了!”
“呃!”
這個伊藤挺直接的,連一句客套挽留的話都沒有,把自己當成了瘟神了。
如今救濟糧有兩處生產基地,一個在松浦城,另一個在佐賀鎮,三石蝗蟲幹可以換一石救濟糧,又或者五石蝗蟲幹換一石糧食,災民自然願意換取更多的救濟糧,雖然救濟糧的口味不怎麼樣,但吃了救濟糧能抵飽,而且食用非常方便,用開水一泡就是一大碗,牙口好的,還能直接咬著吃,災民可沒有多少講究。
甄乾沒有回答伊藤的話,只是點了點頭,自己需要做的事情都做了,藤原刷雄也已經開放了山林湖泊和礦場,自己的目的算是基本達到了,可以功成身退了。
第二天一早,甄乾沒有任何的留戀便離開了安置點,走的是如此的灑脫,望著甄乾已經遠去的車隊,伊藤的身影一下子變得孤寂起來,內心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
如今的長崎鎮應該稱之為長崎縣了,唐商在這裡駐紮了快四個月,讓這個以前不起眼的小漁村突然之間熱鬧起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小農社會中,一個地方能繁榮起來,大多是和這裡的人口地理位置分不開。
長崎鎮的人口並不多,在倭國這樣多優良海港的國家,地理位置算不上突出,加上肥前國,乃至整個西海道的經濟不發達,長崎鎮始終都是一個小漁村規模般的存在,一直到唐商來到這裡……。
唐商看中這裡的原因當然是長崎港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只不過在這個時代,船隻的噸位還普遍偏低,對海港的要求和後世並不一樣,更多的只是作為船隻停泊和避風的地方。但是在長崎鎮擁有一座自己的海港,這裡面的意義和作用便完全不同。
唐商每次到倭國,停留的地方有許多,比如後世著名的唐津港,卻沒有一個固定交易的地方,完全是看當時的情況而定。
每次唐商來到倭國,船上的貨物雖然能暴漲數倍,卻也因為唐商一下子的湧入,造成了貨物數量的暴增,同樣還要考慮歸航的日期,出貨的時間就變得緊張起來,相互壓價也就在所難免了。
這樣的情況因為習以為常,反而沒人注意了,可是等到甄乾提出租借長崎鎮的時候,精明的唐商立即便發現其中蘊藏的巨大利潤,不用再急著出貨了,行商可以變成坐商,價格自然而然的會再上升數倍,哪怕是到了歸航的日期,也可以將貨物留在倭國,不用擔心再壓低價格拋售。
相比甄乾提出的海島計劃,唐商更加願意將地方設在長崎鎮,這並不是唐商的目光短淺,反而處處透著商賈的精明和算計。
佔領一座海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設發展,從那裡找人上海島就成了一個迴避不了的難題,這個時代連倭人都不願意住在海島上,能指望從大唐帶人來願意留在海島上。
選擇長崎鎮有許多的好處,除了海港的原因之外,其次就是和倭國直接相連,人力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就連倭商來長崎鎮都非常方便,所需要的不過是花錢僱人來長崎鎮修建租借區而已,最後是這裡可以實時瞭解到倭國國內的行情,非常方便和倭商敲定下一批貨物的交易事項。
不管是古代還是後世,世界上的傻子並不多,真正的差距在於雙方之間掌握的資訊量。
如果只是單純的用這個時代的經商經驗來衡量的話,甄乾不認為自己有多大的優勢可言,可是加上千年的資訊量之後,雙方的差距就不能用高低來衡量了,只能說是天壤之別。
因為有了唐商,長崎鎮立刻變得繁榮起來,修建海港和租借區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在金錢的驅使下,不僅肥前國的工匠,甚至西海道的工匠都雲集到了長崎鎮。長崎鎮的建設不是一二天可以完成的,這些工匠拖家帶口來到長崎鎮,本身就給長崎鎮帶來了繁榮。
衣食住行自然不能少,便有了源源不斷的物資運到長崎鎮,飯館出現了,旅店也出現了,糧店、雜貨店、布店、酒店……,許多的商鋪彷彿在一夜之間從地下冒了出來,先有了人,接著有了消費,然後市場就出現了,錢在其中的功勞不容忽視。
後世人都知道經濟的繁榮和金錢的流動分不開,小農經濟意味著商品流通的速度緩慢,其實就是金錢流通速度的緩慢。賺錢的渠道少了,花錢的渠道自然就萎縮了,越是沒人花錢,市場的規模就越小。
長崎鎮的經濟則是另外一番景色,唐商帶來的商品丟擲去的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