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既是謀劃的再好,也不可能天衣無縫,牽一髮動全身,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又或者百密一疏的環節都會引發連鎖反應,就像當初甄乾忘記了甄傢俬學堂這件事情,訊息竟然傳到了甄家族長大老爺的耳朵裡,被這樣的人攙和進來,也不知道最後會不會功虧一簣。
對於這樣的結果甄乾也不知道用什麼心情來形容了,畢竟後世的思維方式還沒有完全融入到甄家這樣的大家族中,出現失誤也就難免了。
甄乾和王群商量了一下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既然把甄家族長驚動了,甄乾這個當事人就不可能再躲起來不見人,去見一見甄家這個族長,聽一下他的意見也就不可避免了。
和王群商量好,三天後自己先返回甄家,如果沒有意外的話,自己去一趟甄家老宅當面拜見一下甄家族長。
收了十幾個養子,自己這個義父反倒是很輕鬆,四書五經想教自己也不會,殘留的一絲記憶也就勉強能看懂一些生澀的古文,就算後世學過一些《論語》,但要講解同樣生疏,恐怕就連身旁書童王友都講解的比自己強些,好在沒人跟自己請教一下文章,不然自己真不知道如何作答。
不過好在別人知道自己當初上京考的並不是進士科,而是算學科,這對於後世就一直和數字打交道的甄乾,拎起來真不是什麼難題,自認為那些沒丟掉的數學應付起來不會有什麼問題。
當初收養這些孩子的時候,也沒指望過培養出來幾個老夫子,甄乾身邊幾個能讀書認字的老人同樣比不上私塾裡的先生,目標也就是教會這些孩子能多認識幾個字。
這年頭識字率本來就不高,文盲一抓一大把,能認識幾個字的人都屬於人上人。
甄乾有時間也抽空客串一下私塾先生,不過教的自然不是什麼四書五經綱常倫理,而是自己熟悉的算數。再有就是找來一堆歷史典籍,什麼《史記》、《漢書》等等,就連唐疏律這樣的法律條文也被甄乾利用上了,好在這個年代沒什麼程朱理學,不然早就被批駁成離經叛道了。
這個年頭被人當成養子雖說並沒有什麼不光彩的事情,但大部分的養子也就比家奴強上一些,同樣整天提心吊膽,剛開始這些孩子還戰戰兢兢,尤其是被帶離了城市,來到了陌生的山谷中,心裡不害怕是假的,可過了一個月就發現這裡的生活堪比天堂,從沒有吃過一頓飽飯的他們,發現這裡不僅能吃飽肚子,每天還有各式各樣可口的菜餚和肉食,一個月下來竟然都長膘了。
人無信不立,雖然當初在收養這些養子的時候信誓旦旦,但那時畢竟什麼都沒有看見,可是等一個月下來,兌現當初的承諾之後,這些孩子都漸漸的認可了甄乾這個義父的身份,做起事情來心裡也憋著一股子勁。
那些在甄乾眼裡都感覺近似苛刻的軍事化作息時間,還讓自己當初擔憂了好一陣子,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早讀拉練,吃過早飯之後,開始上課練字抄寫文章,接下來男女便分開,女孩子學習女紅針線和做飯燒菜,男孩子則是騎馬射箭鍛鍊身體,不時還要幫忙做很多的雜事,卯時起床到了晚上戊時才能上床睡覺,一天下來除了吃飯休息,時間被排的滿滿當當的。
當十幾個孩子整齊的站在甄乾面前的時候,自己有一種說不出來什麼滋味的感覺,這些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相比去改造成年唐人的想法,這些孩子無疑是最好的畫卷!
對於甄乾沒有請正規先生教這些孩子讀書的事情,其他人也都不以為然,畢竟讀書屬於奢侈品,一個普通的人家根本就供養不起一個讀書人。這不僅是減少一個勞動力的問題,還有束脩(學費)、筆墨紙硯和書籍等等這些費用就能把一個家庭壓的喘不來氣,相當於四五個人才能供應起一個孩子讀書,如果再加上交往會友等等,相當於後世一個普通家庭供應孩子出國讀書的程度了,在生產力本就不高的唐代,一些資質較好的學童早早投入一些豪門士族,這也就是為什麼唐代早期士族把持言路的主要手段。
和後世那些厭學的孩子不同,這個年代能讀到書的機會不多,都不用甄乾去激勵這些孩子,更不會說什麼大道理,每天晚上如果不強壓著這些孩子去睡覺,還不知道他們會不會玩出什麼鑿壁偷光、懸樑刺股的傻事情來。
今天甄乾正在給這些孩子讀陳壽的《三國志》,這個年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還沒寫出來呢?當然也沒興趣非要寫一本唐版的《三國演義》,只不過自己認為讀史比讀儒家經典更容易體會人生的真諦,沒有說教的成本,還可以和這些孩子來一場互動交流。
“義父,什麼叫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