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章 廚藝

唐代的飲食多以蒸烤煮為主,加工出來的菜餚有些清淡,要不就是使用了大量的香料,顯得有些油膩,色澤也不是很美觀,這在甄乾眼裡根本看不出中華美食的色香味形,但卻符合唐人的粗獷和豪邁之氣。

唐人喜歡吃肉食,尤其是以羊肉為主,牛作為農業主要生產工具,歷代封建王朝對牛的控制都非常嚴格,禁止普通人宰殺,所以在市場上很少能見到牛肉出售,而豬被看成骯髒之物,豬肉也自然被當成了賤肉、髒肉,只有普通人才會偶爾用豬肉打牙祭。

到了宋朝,著名的吃貨蘇東坡發明了東坡肉之後,豬肉才算是逐漸被人接受。

牛肉名義上禁止屠宰食用的,主要是保護農業耕種,但自古以來天朝人民就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能力,不允許我殺牛,但是牛意外死了,我就可以吃了吧?所以牛肉也有機會能吃到一些。

羊肉有著一股子的羊騷味,烹飪時多采用胡椒作為配料來壓制那一股子味道,但胡椒的價格極貴,有時候胡椒還會被當成薪俸發給官員,根本不是普通人可以食用的。

唐人除了喜歡吃羊肉之外,平時會以麵食為主(主要指北方地區),更具體地說,是以餅為主,各種餅多達幾十種(其時各種饅頭也叫餅,餅的概念比現在大),比如蒸餅、煎餅、胡餅、湯餅等等。

在唐代雞鴨魚這些肉食算不上肉食。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因為在唐朝有的時候,雞鴨鵝等禽肉是不算肉的。這裡有個小故事:唐初一度禁止御史到地方時吃肉,但唐初名相馬周到地方特別喜歡吃雞肉,然後就被人告了,唐太宗說“我禁御史食肉,恐州縣廣費,食雞尚何與?”意思大約是我怕鋪張浪費,所以禁止御史吃肉,但是吃雞怎麼能算肉呢?這在後人眼裡很不可思議。

在唐代還有一種美食:生魚片,也叫魚鱠,其實就是當今的生魚片,後世人都把這些忘記了,還以為生魚片是舶來品。

沒錯!日本的生魚片就是從唐代傳過去的,只是今天又從日本傳了回來,後人竟然把老祖宗的東西都忘記了。

生魚片這東西,從古到今都差不多,取新鮮的魚,或切成片、或切成絲,蘸調料吃,這可是當時的頂級菜餚了,因為切魚片對刀功的要求很高。

杜甫有首《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詳細記載了吃的過程:“姜侯設膾當嚴冬,昨日今日皆天風。河東未漁不宜得,鑿冰恐侵河伯宮。饔人受魚鮫人手,洗魚磨刀魚眼紅。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嘴春蔥。偏勸腹腴愧年少,軟炊香飯緣老翁。落砧何曾白紙溼,放箸未覺金盤空”。

總的來說,唐代由於胡漢民族長時期的雜處錯居,在飲食生活中互相學習、互相吸收,並最終趨於融合,使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唐代吃的東西,還是吃的方式都沒有後世的豐富繁雜,但該有的食材基本上一樣不少(有些在美洲還沒傳到中原),原汁原味原生態,青山綠水沒有汙染不會有機會把化學週期表吃上一遍,稍加改良之後的烹飪手法還是能夠被甄乾接受。

“接下來我們也做一道麵點,這麵點的名字叫做四喜蒸餃!”

說著甄乾將雞蛋攪拌之後倒入新式平底鍋中,製作出漂亮的蛋餅,再將蛋餅、芹菜、雞肉和發泡好的黑木耳幹菇切成小丁備用,加入精鹽、蔥薑蒜等調味,接著又取來一些五花肉切碎,加入調料爆炒,等一切準備妥當之後,王勝的妻子已經將麵皮擀好,並將麵皮捏成花邊形,在四個角里分別塞入剁好的菜,放上蒸籠裡蒸制幾分鐘,一籠色香味俱全的四喜蒸餃便製作完成了。

王群靜靜的站在一邊看著忙碌著的甄乾,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湧上心頭,現在甄乾的樣子完全不像一個讀書人,而更像一名經驗豐富的廚師。

這種荒唐的念頭在王群的腦海中揮之不去,難道甄乾失憶這段時間中,真的有著一些常人不知道的奇遇,甄乾的身影在王群腦海中變得神秘起來,甚至產生了一種對未知的恐懼。

“接下來我們做一道酸辣魚!”

王勝將洗淨處理好的一條三四斤重的黑魚遞給甄乾,甄乾拿起剛送來的菜刀快速的將魚頭和魚骨剔除醃製備用,並將魚肉用鋒利的小刀分隔成厚薄均勻的魚片,同樣醃製好備用,接著動作熟練麻利的在鍋中加入了一些菜油,事先準備好的茱萸、大蒜、生薑片、八角、桂皮、花椒、香葉和豆瓣醬在鍋中炒香,加入少量的清水,同時將豆芽、芹菜等一些配菜炒熟備用,待魚頭和魚骨下鍋之後,將配菜也倒入鍋中,煮制數分鐘之後,最後加入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