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0章 皇權不下鄉

府分家後得到了一大筆的財產,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母親留下來的,也就是當初母親嫁到甄府時帶過來的“妝奩”,這一部分只能有甄乾和姐姐繼承,但因為姐姐已經出嫁,就失去了繼承權。

這筆巨大的財富,包括部曲奴婢、房地產土地和商鋪,為甄乾的創業提供了第一桶金。

不用白手起家的甄盛先是在鹿泉縣仙台村購置了大量的土地,加上繼承來的土地,現在亦然是仙台村最大的地主之一,土地面積達到了四五千畝,同時還有山林和湖泊。

封建“皇權不下鄉”,縣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

對於一個封建王朝來說,中國土地面積過於龐大,人口過多,古代集權政府想要跟近代國家一樣,把國家權利滲透進地域社會,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一說到封建王朝就會提起官吏,事實上官與吏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官是一定要透過科舉考試的,而吏則並不需要。最基層的官,即縣令,轄內人口少則幾千,多則上萬戶。

有趣的是,為了避嫌縣令必須避開祖籍地,去外地上任,所以縣令上任後面對的最嚴峻的問題就是語言不通。這時候官就必須藉助常年身處地域社會的地方精英—吏與鄉紳的力量。官員任期極短,紙面上是三年一換,事實上平均兩年左右就會調任。

官員在任期間,基本只要能保證稅收到位,沒有動/亂的話,其他的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由於官對於本地事務一無所知,而且也沒有太大興趣,所以他們的普遍做法是“包辦”,把公權力讓渡一部分給吏。

吏大都是本地人,與官不同的是,吏常年呆在同一個衙門,協助不同的官員。吏大都會說官話,能跟官進行交流,他們基本是沒有薪水的,只能透過官讓渡過來的那部分權力來養活自己。舉個例子:假設官需要上繳1000兩稅銀,因為他不瞭解地方狀況,不知道誰有錢誰沒錢,而且語言不通。他就只能把公權力讓渡給熟悉地域社會的吏,讓他來包辦。至於之後這些稅銀怎麼交,交多少,吏自己裝腰包多少,這些官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吏能按時上繳1000兩,並且不至於動/亂就行了。與此同時,我國古代集權政府基本可以看成是一個“低稅收,低福利”的政府。

與同時期歐洲以及日本這些封建制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集權政府與地域社會有一定的距離,而且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不願意插手地域社會,福祉、治安、基建很大一部分要地域社會自己來承擔,地域社會不得不進行自治。相對的,稅收佔收入比例也要比同時期的封建國家低很多。

官吏很少下鄉,就連稅收都是攤派到鄉村,一時半會難以察覺發生在仙台村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了。

既然是秘密,就會有洩漏的一天,不過這已經不重要了,很快安史之亂就會讓整個唐朝陷入紛亂的戰火之中,有誰還會注意到小小仙台村發生的事情。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