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國祚到了唐玄宗晚期,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可是唐玄宗卻兩耳不聞窗外事,怠政重用奸佞不理國事,一心和美人楊玉環聲色犬馬耳鬢廝磨長相廝守。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重用賢臣,勵精圖治,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後期,沉湎酒色,荒淫無度,重用奸臣,政治腐敗,終於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轉衰。所以說,李隆基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歷史人物。
李隆基統治前期,重視地方官的選拔,曾親自考核縣令,把不稱職的人斥退。任用有才幹,能負責,敢進諫的姚崇、宋璟做宰相,因此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經濟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天寶十三年,是唐代的極盛之世,全國有三百二十一郡,一千五百三十八縣,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九鄉,九百零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戶,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口。史載:“戶口之盛,極於此”。
他重視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封粟末的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設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詔的皮羅閣為雲南王,封回紇的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改革軍事制度,改府兵制為募兵制。
李隆基統治後期,寵愛楊貴妃,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政事,還重用奸詐的李林甫、楊國忠,政治十分腐敗,以致釀成安史之亂。持續八年的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使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百姓流離失所,使唐朝由盛轉衰,從此唐朝開始走向了下坡路。
多事之秋讓甄乾心生寒意,風雲變幻稍有不慎便會萬劫不復,自己的夢想可是賺幾億,嬌妻美妾、兒女成群做一個風流快活的富翁。
現在把甄乾扔在了亂世,不由得想起了杜甫的《兵車行》“……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不想留在盛唐晚期,更不想招來無妄之災,甄乾思前想後只有三條路好走。
第一條在安史之亂沒有爆發之前,遠離戰火紛飛的北方,逃往南方和巴蜀都是不錯的地方。
第二條路選擇一處人跡罕見山林,從此遁隱消失滅跡。
第三條路遠走他鄉,離開大唐到海外尋找一座島嶼與世隔絕,從此不問世事。
第一條路只能暫時躲避戰火,亂世一起天下再無安寧之所,甄乾很清楚什麼叫做躲了和尚、躲不了廟,大唐境內真的有平靜祥和的桃花源嗎?
第二條路看似可行,其實同樣危機重重,人是群居動物,一旦脫離的社會群體,過著野人一樣的生活,甄乾真的能忍受嗎?
安史之亂之後是藩鎮割據、朝綱混亂、外族入侵,天下之大哪有甄乾容身之所,連年的戰火,百姓流離失所,朝廷橫徵暴斂,藩鎮攻伐不斷,歷史的洪流將裹挾著泥沙橫掃一切,甄乾真的能置身事外嗎?
不能!除非甄乾遠離大唐,到一個沒有人能找到的地方。
遠遁海外一樣遙不可及,孤身入海自己能活下去嗎?吃穿住行那一樣不要專業工匠,自己能過天為被、地為床的野人生活嗎?
甄乾想的很多,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可是怎麼走、到什麼地方,這可把甄乾難住了。
天寶十一年發生了很多事,甄乾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時局的變化。
二月,玄宗命有司出粟帛及庫錢數十萬緡於兩京換買惡錢。先是江淮地區多惡錢,貴戚大商常常以良錢一換惡錢五,運入長安,市場上惡錢氾濫,李林甫奏請禁之。官為換取,期限一個月,不送入官者,以罪論處。於是商賈囂然,認為不便,共遮楊國忠馬而訴之。國忠言於玄宗,改命凡非鉛錫所鑄及穿孔者,繼續使用。
三月,安祿山發蕃、漢步騎二十萬擊契丹,要雪天寶十年敗於契丹之恥。先是突厥阿布思來降,唐玄宗以厚禮待之,賜名李獻忠,賜爵為奉信王,並命為朔方節度副使。李獻忠有才略,不肯屈為祿山之下,所以安祿山懷恨在心,至是,乃奏請李獻忠帥同羅兵數萬來助擊契丹。李獻忠害怕被安祿山害死,就對留後張瑋說,請奏唐玄宗留而不去,張瑋不答應。於是李獻忠帥所部大掠倉庫,叛歸漠北,安祿山遂頓兵不前。九月,阿布思入寇,圍永清柵,被柵使張元軌擊退。
四月,以安思順為朔方節度使。
五月,加京兆尹楊國忠御史大夫、京畿、關內採訪等使,凡王鉷所領使職,都歸國忠。同年十一月十二日,李林甫死,楊國忠拜相,一人凡領四十餘使。
六月,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