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72章 活字印刷術

文字最早記載在青銅和龜甲上,後來才逐漸開始使用竹簡記錄文字。歷史上公認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從那以後文字的記錄進入了紙張時期。

紙張的出現並不代表著書籍的廣泛傳播,書籍的傳播主要還是依靠人工抄寫的方式,一方面當時的印刷術尚未普及,另一方面在抄寫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抄書也成為一些人謀生的手段之一。

直到雕版印刷術的出現,才慢慢的加快了書籍的流通,能夠看到許多世家珍藏的書籍。

可是雕版印刷術的出現,並未讓抄書的現象減少,主要還是因為雕版印刷術的製造成本太高,使書籍的價格下降的幅度不大,造成雕版印刷術難以普及。

《漢書》八十多萬字,用雕版印刷,一張雕版不過三四百字,先不說雕錯一個字整張雕版就毀了,光是全部雕版就不下二三千張吧!如果一名雕刻匠,日夜不輟十年都不一定能完成,這樣的書商放在什麼地方都會引起轟動的。

顧亮的目光再次停留在旁邊的《史記》上,《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顧亮拿起一本《史記》,下一刻雙手微微的顫抖起來,同樣是雕版印刷,又是五十餘萬字,天吶!自己是不是在做夢啊!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全書三十五萬餘字。

《後漢書》是一部由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全書八十餘萬字。

這些書都是採用雕版印刷,任何一本雕刻出來都驚世駭俗了,這……這……書商的生意要有多大,才會有這樣的財力將四史雕刻出來。

顧亮終於不再淡定了,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本書籍,《論語》、《春秋》、《東觀漢記》……,一連翻閱了三四十本之多,顧亮徹底的呆萌了,彷彿被人狠狠的打了幾個嘴巴,一臉的難以置信,這根本不可能存在,一本還能說的過去,那麼十本就已經是奇蹟了,那麼這裡的書……。

看著書店裡一排排的書架,這裡怎麼也有上千種書籍,不應該都是雕版印刷吧!

顧亮已經不管書架上放置的是什麼書籍了,一本、二本、……十本、一百本……二百本,在書店的書架中不停的穿梭,速度越來越快,到最後只是看一眼書面上的字型,就斷定同樣是採用了雕版印刷,不然字型怎麼會一模一樣呢?

顧亮快要崩潰了,天吶!沒道理啊!誰和自己解釋一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一座小島上竟然會有這麼一名書商,放眼整個大唐也找不出一個書商,能抵上這裡百分之一。

怨不得顧亮震驚,書店雖然在大唐也有,雕版書籍同樣也不少,可是一個書店裡能有幾套雕版書籍就不錯了,剩下的全是那些為了生計謄抄的書籍,每一本都在幾貫到幾十貫不等,那裡能比得上這裡書店的規模,這還是海外荒僻之地嗎?

“不行!我要問問掌櫃,這些書籍是從那裡買來的”,顧亮根本不相信,這裡的掌櫃能雕刻出這麼多書籍。

“老人家,請問這裡的書籍怎麼都是雕版印刷的?”

顧亮抓破頭也想不明白,自己的問話已經觸及到了對方的商業機密,可是這些話埋在心裡不吐不快,即便得罪了對方也要問清楚。

老者抬頭望了顧亮一眼,態度冷漠,有些不耐煩道:“你是來買書的,還是來打聽事情的?”

對方的回答在顧亮的意料之中,對方能給自己好臉色那才是怪事情呢?“老人家如果願意如實相告,某出一錠金子酬謝?”說著從懷裡掏出一錠足有十兩的金子放在老者的面前。

老者眼前一亮,放在櫃檯上的枯手一甩,快如閃電的將金子塞進了袖籠裡,態度三百六十度轉變,壓低聲音神神秘秘道:“這位郎君,這裡所有的書籍既不能說是雕版印刷,也不能說不是雕版印刷,呵呵!”

“這是什麼話!”顧亮有些不解,繼續追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