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97章 第一次議會

“除夕”起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中記載說: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邪鬼。這就是“除夕”節令。

除夕號稱“百節之首”,是舊年最後一天,因而有“歲暮”“歲除”“除日”“除夜”之稱。又因為除夕也是新年的前一天,所以兼具“除舊”與“迎新”的雙重意義。

這是甄乾在五峰列島第一個新年,所以顯得格外的隆重。

新羅國和倭國之間的戰爭還在持續,卻阻擋不住人們過年的喜悅,一大早便開始忙碌起來,“插桃枝”、“貼春書”、“懸春幡”、“畫虎頭”、“書聻字”,好不熱鬧。

這裡的“插桃枝”,是真的從桃樹上摘下新鮮的桃樹枝條,插在家裡門戶之上。

為什麼要插桃枝?盛唐宰相張說在《嶽州守歲二首》說得很明白:“桃枝堪辟惡”,也就是說,桃枝可以辟邪驅鬼。

桃樹是早春植物,是春天到來、季節變換的標誌性植物;同時,桃“易植而子繁”,果實多多,是帶給人們豐收的植物,所以還有多子多孫的祝福之意。

傳說夸父追日,渴死之後,“其杖化為鄧林”,“鄧林”就是“桃林”。夸父逐日的目的,是追求太陽永生不死的秘密。所以,夸父最後化成桃林,是夸父以另外一種形式獲得了永生。

桃,因此成為吉祥的植物,有了長壽之意,所以,古人生日喜歡壽桃。

還有,“插桃枝”要注意,一定要摘取桃的東南枝、或東南方向的桃枝,才會有避邪驅鬼的作用。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為東南方向是向陽的方向,該處桃枝接受日光較多、陽氣更重的緣故。

“貼春書”和後世春聯差不多,又叫“春帖”,用紙製成,上面有五言或七言絕句,內容一般與過年、春節、春季有關,然後貼上於門、窗、帳、屏風等處。

“懸春幡”,就是青色小旗。唐人認為,服用器物應順時而變,春天的色彩應為青色,所以青幡是春的象徵。

“畫虎頭”、“書聻字”,為什麼畫虎頭?因為虎吃惡鬼。這種說法源自《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

那為什麼要書“聻”字?正式解釋是,“人死為鬼,鬼死為聻。鬼之畏聻,猶人之畏鬼也。”

書“聻”字,鬼都會害怕,所以也可避邪。

這就算當時的門神了,至於後世人喜歡的秦叔寶和慰遲公門神,這時候還沒有出現呢?

只不過這些都不是甄乾要做的事情,自己要做的事情便是開會,相當於後世的年終總結會議了,參加的人足有上百人之多,會議室裡根本做不下,只好在議會大樓的議會廳裡召開。

議會大樓雖然已經建成,可卻沒有一次正式開過會,不是甄乾不想開,而是沒人。

要想從五峰列島幾萬人中選出議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五峰列島剛剛建立,人又是來至四面八方,誰認識誰啊!搞到最後還不是甄乾說了算,既然如此還不如再等一段時間,等彼此周圍人都有了瞭解,再慢慢來也不遲。

那些走過場的形式主義,甄乾早就恨透了,騙鬼啊!

這次參加會議的人都是各行各業的翹楚,先定下一個章程,有了章程便有了城門立柱的效果,甄乾就是想透過這樣的辦法,慢慢改變參加會議者的心態,讓他們有一種真正做主的想法。

“今天是舊年的最後一天,雖然議會還沒有正式成立,不過有道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今天大會就是要先定下來一個議會的章程……。”

何管事走上前臺,雖然王倫是大管事,但真正管理五峰列島的卻是何管事,相當於大唐一縣的縣令,議會自然要何管事主持,以後等到議長被選出後,何管事才會退居幕後。

“議會第一項是舊年的工作彙報!”

絕大部分參加這次議會的人都不知道這議會應該怎麼開,甄乾當然也不知道,後世倒是經常大會小會開,可都是假話、套話,空話一大堆,所以開會的時候總是打瞌睡,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不過好在後世資訊發達,電視電影裡經常出現議會的場面,看多了終能記得一些,就算不能摸到精粹,可在這個時代也是突破了,發現問題有的是時間改正。

甄乾也不知道自己搞出來的這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