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唐玄宗避難成都,中原大批官吏、商賈、工匠、畫師流亡入蜀。廣元是佛入四川的第一站,邁過了道路的瓶頸,盛唐之後,中原再無力開鑿大型石窟,而石窟藝術自金牛道傳入四川以後,卻如雨後春筍一般,星星點點地出現在四川岷江、嘉陵江、涪江、沱江、青衣江流域的巖壁上,而尤以邛崍龍興寺、石筍山、花置寺最為精妙。 txt小說上傳分享
邛崍石窟:絕壁上的唐代風情(3)
與四川其他石窟比起來,邛崍石窟往往竭盡奢華、繁複之能事,堪稱四川石窟藝術一個獨特流派。為何在邛崍出現石筍山石窟與規格極高的龍興寺,引起學者諸多關注。古時的石窟中心往往也是交通孔道,歷史上的邛崍地當南方絲綢之路要衝,路與石窟的關聯,在這裡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歷史上,石窟的流傳往往與交通不無關聯,比如須彌山石窟、敦煌石窟、天梯山石窟、榆林石窟之於北方絲綢之路,廣元千佛崖之於金牛道,巴中南龕之於米倉道,而邛崍地當南方絲綢之路要衝,南方絲綢之路從成都出發,經邛崍、雅安、滎經、西昌、德昌、會理進入雲南,最晚在漢代就已成為四川聯絡雲南的重要通道;邛崍自古盛產鹽、鐵、酒、茶葉、天然氣,各路商賈接踵而至,百姓富裕,有財力進行造像活動。因而這裡成為成都平原最為重要的一處石窟中心。
■ 花置寺 正在隱去的唐人面龐
花置寺的石窟造像一般認為與唐朝高僧馬採不無關聯。馬採早年在長安章敬寺講習佛法,一時間“聲馳上國,名重神都”。唐貞元十四年(798年),馬採入邛崍。也就是在這一年,花置寺花石山岩壁上,鑿石聲再次響起,馬採在邛崍開壇講法幾年中,花置寺開鑿的石窟據說有“千億萬佛”之巨。
一千多年後,當我在一個黃昏來到花置寺時,當年規模宏大的花石山,如今已是一個水庫環繞的孤島,而唐時的“千億萬佛”,如今僅剩下9龕石窟。第4、5龕合稱千佛崖,寬約米,高6米,雕有巴掌大的唐代佛像20排,1745尊。遺憾的是,*時期,當地村民幾乎一夜之間就鑿去了一千多個佛頭,現在的佛頭是幾年前才用水泥補上去的。
馬採在邛崍一直往來於花置寺、磐陀寺之間,磐陀寺石窟大抵也鑿於此時。磐陀寺現存石窟三龕, 其中一龕為千佛龕,三面龕壁上雕有一千餘尊唐代佛像,佛頭同樣蕩然無存。在安嶽毗盧洞,我曾看到過一龕宋代的千佛龕,當年捐資造像的僧、尼、供養人都坐進了神龕,享受著人間煙火,造像也是千姿百態;相比之下,磐陀寺千佛龕佛像幾乎千篇一律,身著“U”型領通肩長衣,衣褶之間的過渡頗為生硬,這都是唐代佛像常見特點。
在磐陀寺巖壁上,研究人員找到幾龕奇怪的石窟,佛像並未雕琢成形,都是些粗坯子,似乎出了什麼變故,工匠未能繼續雕琢下去。上世紀80年代,大足寶頂山也發現了幾龕未完工的石窟,有學者猜測,南宋末年,蒙軍入侵四川,雙方鏖戰長達五十二年之久,這些未完成的龕窟當與此不無關聯。
邛崍地處南方絲綢之路要衝,和平時期是商旅往來的通道,戰爭時期卻往往首當其衝。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十一月,南詔攝政王嵯顛率軍攻陷■州(治今西昌)、戎州(治今宜賓)後,旋即與西川節度使杜元穎大軍戰於邛州,“遂陷邛州”,又從邛州引兵攻下成都外城。退兵時,“大掠子民、百工數萬人及珍貨而去,……自是南詔工巧埒於蜀中”。
胡文和認為,磐陀寺這幾龕未完成的石窟,應當與南詔大軍入侵有關,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邛州淪陷後,驚魂未定的工匠隨著百姓四散逃亡,從此再未回到磐陀寺。同樣毀於戰火的,還有龍興寺。2006年的考古發現了大面積的紅燒土與瓦礫堆積,夾雜著大量殘損的佛像、經版,令考古學家猜測,龍興寺或許毀於一場大火,可能與南詔入侵有關聯。事實上,它們也成了邛崍唐代石窟藝術的終點,此後,邛崍石窟趨於衰落,再無值得一提的佳作。 ■
四川唐代石窟
夾江千佛崖
地處夾江青衣江北岸峭壁上,“*”前有270龕,“*”中開山取石,現存162龕,造像始於盛唐,形成於中晚唐時期。
丹稜鄭山…劉嘴
地處中隆鄉地界,鄭山在黃金村13組,劉嘴在塗山村2組,相距不足裡許。鄭山…劉嘴現存160窟,大小造像3100餘尊。
仁壽牛角寨
位於高家鄉鷹頭村,現存101窟,佛、道造像1519尊,其中著名的仁壽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