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部分

動也得到長足的發展。

至1939年夏,以犧盟會名義組織起來的農救會會員達170萬人,工救會會員達20萬人,婦救會會員達30萬人,青救會會員達30萬人。

可以說,閻錫山從全面抗戰爆發到秋林會議前,對犧盟會各方面的工作給予了許多支援。薄一波後來回憶說:“從雁北失守到1938年2月臨汾會議這半年多的時間裡,可以說是閻錫山進步傾向最為明顯的時期。”

組建決死隊

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閻錫山急需擴大其軍隊,以防範日軍的入侵。他雖經多年經營,形成了自己的武裝——晉綏軍,但是,他也深知這支軍隊的實力,根本不可能抵擋擁有精良裝備的日軍的進攻。1936年2月紅軍東征,晉軍一觸即潰,所以同年下半年他就想過要擴軍,並且想改用新的名稱。綏東抗戰後,閻錫山在一次形勢討論會上,提出“假如日本人打進山西來,我們該怎麼辦?”讓與會者討論。董天知(*黨員)發言表示,“日軍步步向我進逼,晉綏首當其衝,不早作準備,將來必將吃大虧。”建議成立一支以“保衛桑梓”為宗旨的抗日新軍。閻錫山聽後儘管內心深表贊同,但會上卻未公開表態。會後他曾對趙戴文等人說;“共產黨裡就是有人才,董天知年紀那麼輕(董當時是25歲),就能提出那麼好的意見,真是了不起!”但是,由於當時全面抗戰尚未爆發,閻錫山還有許多顧慮,對董天知的建議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七七事變後,日軍在平津地區集結主力,準備西犯山西,晉綏已處朝不保夕的情況下,閻錫山不得不考慮擴充實力,建立一支戰鬥力強的新軍,以應付危局。一天,他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