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 。 想看書來
一、“克難”求存(3)
閻錫山首倡的“克難運動”,儘管是在特定條件下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在國民黨各大戰區中是僅見的。1944年,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計劃去延安參觀,蔣介石不同意,決定在各戰區中挑選一個,先去參觀,然後再去延安。可是,竟選不出一個能體現艱苦抗戰特色的戰區,最終還是選擇了克難坡。
5月26日,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一行26人, 抵達克難坡,拜會閻錫山,參觀了克難室、實幹堂、克難小學、克難中學等,然後於5月31日離開克難坡,前往延安參觀。
閻錫山自從秋林移駐克難坡,開展“克難運動”後,果然克服了一些困難,求得了其基本的生存條件。他在克難坡住了5年,直到抗戰勝利前夕才離開。
“洪爐訓練”
閻錫山為了加強內部控制,尤其是統一各級幹部的認識與行動,於1941年夏季開始在吉縣克難坡舉辦暑期進步訓練班,名曰:“洪爐訓練”。
所謂洪爐,就是俗語所說的大鍊鐵爐。“洪爐訓練”就是要象冶煉鋼鐵一樣,對其幹部進行整體的“鑄煉”,成為閻錫山所說的“萬能幹部”。因此,閻錫山自噓他的“洪爐”是“革命洪爐”,即透過“洪爐”熾熱烈火中的鍛鍊,使受訓的“每一個同志去掉自身上的必須得割除的雜渣,把好的成分錘鍊成一塊堅硬的鋼鐵,” 成為“警覺、迅速、負責、自動、深入、徹底的革命幹部”。
為此,閻錫山將所有軍隊連級以上、行政小區級(縣以下的區)以上人員,以及政工、政衛、理論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