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棠立即點頭,微笑著洗耳恭聽。
上官澈摸了摸她的頭,道:“春秋中期,秦國的秦穆公即位,開始重用蹇叔(人名)和百里奚(人名)等一大批賢臣,使得秦國的國力日盛,名揚中原。見國家日漸強大,秦穆公便有意圖霸中原。秦國位於中原的西邊,如果要圖霸中原便得往東邊發展,於是秦穆公和位於東邊的晉國結成盟國。在兩國交好期間,秦穆公先後支援晉惠公和晉文公登上王位,其中,晉文公的即位就是秦穆公出兵幫助才得以完成的,從此,兩國保持了很長時間的友好關係。有個詞叫‘秦晉之好’,指的就是雙方關係和睦的意思,也有人用它來表示兩姓聯婚。”
上官澈用筆在紙上畫下了秦、晉兩國及其周邊國家的地圖,然後指著地圖跟江月棠講解。
江月棠看圖即明,微笑著點頭。
上官澈接著道:“公元前630年,晉國認為鄭國(晉國的鄰國)對晉國懷有二心,請求秦國幫忙滅鄭國,秦穆公答應了,於是,晉國從東、北兩面圍攻鄭國,秦國則從西面圍攻鄭國。見此情形,鄭國的國君鄭文公非常的焦慮,為了挽救鄭國,他立即派燭之武(人名,愛國義士)前往秦國去勸說秦穆公。
燭之武到了秦國後對秦穆公說:“大王,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也很清楚自己就要完了,可是滅了鄭國對你們秦國有什麼好處呢?它只會增加晉國的國力而已。而一旦晉國強大起來,你們秦國不就多了一個潛在的競爭對手嗎?依小人之見,不如留著鄭國,讓它為秦國服務,這對秦國不是件好事嗎?況且,如果晉國吞併了鄭國,往東邊得到了擴張,就難保哪天不會往位於西邊的秦國進攻,所以,秦助晉攻鄭其實是助長晉國增加國力而消減秦國的國力啊,望大王三思。”
秦穆公覺得燭之武言之有理,便放棄了助晉,而與鄭國結成了盟國,並留了三位大夫(杞子、揚孫、逢孫)在鄭幫助鄭國戍守邊關,然後自己率兵回了秦國。”
“這便是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故事。”上官澈微笑道。
“這人真是智勇雙全啊,而且口才也好!”江月棠也由衷道。
上官澈點頭,道:“得知秦軍撤退的訊息,晉國的大夫狐偃立即去見晉文公,道:“大王,秦穆公竟然背信棄義,若我們不做追究,恐怕後患無窮,不如我們趁機攻打秦國吧?”
晉文公念及秦穆公對晉國有恩,沒有接受狐偃的建議。同時,晉文公也知晉國現在失去了秦國這一盟國的支援,日後恐怕就難以保持其中原霸權了,於是也主動退了攻打鄭國的兵,並與鄭國講和,以求緩和三方的關係。
如此,這三個國家暫時恢復了平靜。
兩年後,鄭國的鄭文公和晉國的晉文公先後去世,戍守在鄭國邊疆的秦國大夫杞子立即派人密報給秦穆公,說他掌管著鄭國都城北門的鑰匙,若秦軍此時悄悄地攻打鄭國,則必定能很快地拿下鄭國。
秦穆公便徵詢賢臣蹇叔的意見。
蹇叔道:“臣還沒聽說過有誰這般勞師動眾地去襲擊一個遠方的國家的(秦、鄭兩國之間隔著晉國),何況行軍千里,哪有別人不知道的道理?人家知道了便會立即做好迎擊準備,屆時我們恐怕不僅襲擊不成,反而損失慘重呢。”
而秦穆公這些年裡一直處心積累著往東邊發展,覺得拿下鄭國正好是一個壓制晉國的好機會,所以沒有聽從蹇叔的勸告,立即命秦國大夫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秦國著名將領白乙丙率兵東進。
秦國距離鄭國一千五百多里,途中需經過桃林、餚函、轘轅、虎牢等數個雄關險塞,秦兵此次的行動可謂是危險重重。”
上官澈邊說邊把桃林、餚函、轘轅、虎牢等危險關隘的具體地址給圈出來並標上名字,以便江月棠一目瞭然。
接著,上官澈道:“秦國經過滑國(距離鄭國很近的一個小國,乃鄭國的附庸國)時,在滑國做生意的鄭國商人弦高馬上向秦軍送上四張牛皮,又送上十二頭牛,恭敬道:“我國國君得知你們將要經過我國,特地派我來慰勞你們,我國並不富裕,但是如果你們要在那裡久住,你們住一天我們就提供一天的糧食,要走時,我們也會提供保衛工作。”
弦高一邊與秦軍周旋一邊暗中派人去通知鄭國國君鄭穆公。”
說到這裡時上官澈停了一下,問江月棠有沒有聽懂。
正聽得津津有味的江月棠微笑著點頭。
上官澈便滿意地笑了,繼續道:“鄭穆公得了弦高的密報後立即派人來滑國探查,見秦兵已經捆好了行裝、餵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