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向漢庭索要糧草布匹等物,反心不強,看到強大的漢軍之後就會立即妥協。
最重要的是北地郡等地的鮮卑人,他們才是這場戰爭的主導者,鮮卑自從檀石槐死後,戰亂不休,和連之子尚幼,大權就落到了魁頭的手中,不過鮮卑向來以強者為尊,沒有多少戰功的魁頭根本難以服眾。
這時的契機就是攻打漢境,和連是死在了攻打北地郡,魁頭迫切想要得到功勞,一切的一切促使魁頭不遺餘力的帶領鮮卑攻打大漢。
鮮卑分為三部,中部東部和西部,有著各自的轄地,尤以中部大人的權利最大,麾下皆是精銳,由慕容一族統領,但治地卻是最少的,多年來在鮮卑中有著超然的地位。
此番鮮卑打的旗號就是為和連報仇,由不得各部不出兵攻打。
漢人富饒,是鮮卑人匈奴人夢寐以求的地方,內地的繁華他們早已透過商販得知,在內地不用為一日三餐擔憂,不用遭受風沙之苦,南匈奴依附漢人,過的生活一直是鮮卑等族所羨慕的。
特別是漢人的文化,歷來漢人就以天朝自居,漢人的地位比異族人高出不止一頭,強及一時的匈奴人都被漢人打的不得不遷走,千里大漠沒有居身之地,即便是檀石槐在世之時,不敢輕易向漢庭宣戰。
次日,長安城內兵馬齊動,旌旗飄揚,一隊隊的騎兵從城門魚貫而出,駐紮在長安的五萬軍隊開始征伐之路。
每名士兵皆是昂首挺立,雙目炯炯的盯著前方的主將,手中緊握的兵器就是他們獲得功名的工具,關乎著他們的前途官途。
街道兩旁站滿了百姓,駐足觀望者有之,幸災樂禍者有之,心生嚮往者亦有之。
數萬大軍排程起來有條不紊,兩旁的百姓聽不到任何的喧譁聲,有的只是踏踏一致的腳步聲,道路兩旁無數看熱鬧的百姓竟不能讓他們側目觀看一下。
百姓中有一人長嘆道:“大丈夫當如此!”言畢將向著整齊的隊伍跑去,意圖加入西涼軍。
賈榮來到長安不過一年,長安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匠作坊、仙戀閣以及學校的建立,各項利民措施,百姓看在眼裡記在心中,很多百姓不遠千里來到長安為的就是過上安穩的生活,多年的經驗讓他們發現,有賈榮在的地方,百姓就能過上好日子。
徐榮帶領一萬人馬前往酒泉平叛,賈榮親自帶領三萬人前往北地郡。
長安是大漢的京師,不容有失,高順的陷陣營被留在了函谷關,李順留在長安城聽候賈詡調遣,長安周邊佈置了一萬兵馬。
相比於金城,長安耗費的心血更多,幾度讓富庶的金城倉庫虧空,從雒陽帶來的珠寶也沒有經得起揮霍,由此帶來的好處就是護城河寬了深了,城門堅硬了,城牆高了厚了,箭樓多了,連廢棄的甕城也被重新建立,眼前的長安較之一年前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沒有用的堅決不會留,像皇帝的行宮之內的,能省就省,若是有哪個大臣不服氣,儘管自己掏腰包,賈榮絕對不會阻攔,百姓在西涼軍的帶動了漸漸富足了起來,有餘錢在城內消費,街道上不像往昔那樣清冷。
留下賈詡鎮守長安,賈榮才能安心前往北地郡,以三萬大軍,迎戰鮮卑八萬人,這場戰鬥必將會很辛苦,稍有不慎還會有覆沒之嫌,鮮卑人和漢人的戰爭史裡面,漢人的勝績屈指可數。
擊敗鮮卑,賈榮在涼州幷州的威望將無人能及,大軍到處,絕對能出現四方臣服的局面,在戰火的磨礪下,這些聯合起來計程車兵才能真正成長。
漢陽的羌人被韓遂安撫,金城的則完全安穩了下來,困擾大漢多年的羌人之禍,被大程度的解決,否則再聯合上驍勇善戰的羌人,大漢不滅亡也差不多了。
三四九章:怒火滔天
賈榮微微俯身一拜之後,道:“啟稟聖上,鮮卑率眾攻我郡縣,臣懇請聖上發兵救援。”
城內在排程軍隊,自然瞞不過世家的眼線,在亂世只要有錢就能收買人心,就能得到有用的訊息,世家在城內的根基雖然不穩,但有錢,初到長安便迅速的生根發芽,在朝上浪費口舌和士大夫之流辯駁之前,賈榮就已經將戰爭安排妥當,兵貴神速。
漢帝聞言神情微微變色,儘管麻木了西涼軍的支配,但那只是窩裡鬥。
“不過是小小異族作亂而已。”漢帝暗忖道。
“有車騎將軍在,異族定不敢猖獗。”漢帝朗聲道。
對賈榮,不僅是漢帝,朝中的官員也有一種盲目的信任,那就是不會在戰場上失敗,所向無敵的西涼軍,賈榮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