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到了眾大臣的一致反對,皇甫嵩被削職,可以,但絕不能讓董卓這個山野匹夫來擔任,漢軍統帥之職,應該有世家之人來擔任,世家的底線就是不讓那些粗狂的武夫擔任大權,與那些粗鄙的武夫一起上朝堂在這些士大夫的眼中都是一種恥辱,這也導致大漢的不少將領都文武雙修,能上朝堂,能上戰場,皇甫嵩能當上漢軍的統帥,也是因為他出身世家,且是一名儒將。
一些大漢的名將經不住這些士大夫的一再排擠,只好拜師名門,踏入士林。
漢帝耐不住這群執著的大臣的上諫,同意由張溫接任皇甫嵩,成為漢軍新的統帥,當然漢帝藉此機會向那些世家索要了不少的糧草,小小的高興了一把,這樣的機會可不多得,以前戰事一起,這些世族只知道一再的上諫,那肯出一粒糧食。
皇甫嵩見聖意難違,不得已只好吩咐三軍再次退守北地郡,等待車騎將軍張溫的到來,對於張溫擔任漢軍統帥一職,皇甫嵩沒有多大的意見,張溫本身就是有才之士,謀略不輸於自己,無奈的是如此大好的局勢因為漢帝的一道聖旨而打破。
靈州、廉縣的漢軍退軍了,西涼軍不可能再孤守一座城池,連夜撤退,將能帶走的全部帶走,不能帶走的全部焚燬,不給羌人留下任何的有用之物。
靈州的李文侯得到這個訊息之後,仰天大笑,沒有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再一次的派遣士兵佔領了泥陽縣,帶兵的將領自是李文侯的心腹大將。
北地郡,皇甫嵩召集三軍,將漢帝的旨意宣佈了下去。
統軍多年,皇甫嵩也明白這些士兵肯定會有情緒,這些士兵也是自己一手帶出來的,張溫到來之後,肯定會有不少的困難,影響接下來的戰鬥。
皇甫嵩對手下的將領一一安慰,安撫他們的不良情緒,雖然有些將領對皇甫嵩的離職很是不爽,奈何皇甫嵩都這樣勸說自己了,只有硬著頭皮答應了下來。
一部分對皇甫嵩死忠的將領私下勸皇甫嵩帶軍殺向雒陽,清君側,誅奸膩,還大漢朗朗乾坤;皇甫嵩頓時大怒,狠狠的訓了這些將領一頓。
看著被自己訓的老老實實的將領,皇甫嵩喟然長嘆道:“以後切不可如此說,我們身為漢將,食君之祿,為君分憂,以後切不可再說此大逆不道之語。”
何止是這些將領勸過自己,當初攜大勝之軍時,一名漢陽名士就曾勸自己掌權稱制,但多年來根深蒂固的思想無時無刻不在告訴著自己食君之祿為君分憂之事。
皇甫嵩何嘗不明白自己的功績太高,容易引起漢帝的猜忌,自古功高震主者,能有幾個得到好下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接到漢帝的旨意,皇甫嵩勸慰手下將領之後就輕裝離開了北地郡。
僅僅過了幾日,張溫就火速趕來,張溫得到漢帝的任命之後,不禁為當前取得的局勢感到惋惜,也為皇甫嵩的遭際感到不滿,堂堂的大漢名將,漢軍統帥,竟然說換就換掉了,而今大漢的局勢,容不得半點馬虎,而漢帝卻還這般。
戰場的不容得耽誤,張溫一路馬不停蹄地趕到了北地郡。
雖說皇甫嵩被朝廷替換掉了,但在朝廷那還是有一定的分量的,臨走之時,留給了張溫一封書信,同時向漢帝再次舉薦賈榮,賈榮之前拒旨而逃,按理說皇甫嵩不應再次向漢庭舉薦他。
透過這次與羌人的交鋒,皇甫嵩又一次的欣賞賈榮的機智、韜略,賈榮又一次的被推到了朝堂之上。
且說張溫到達北地郡之後,自然是受到了漢軍的熱烈歡迎,不管是不是發自內心的,反正看著有那麼一回事。
臨陣易帥,乃是兵家大忌,容易使士氣降低,士氣這種玄之又玄的東西,影響力卻是不容忽視,它能讓弱小計程車兵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就像是一頭獅子帶著一群羊戰鬥有時卻比一隻羊帶著一群獅子的戰鬥力要高。
來到北地郡之後,張溫並沒有發動戰爭,首先要做的就是收攏軍心,張溫將漢帝的賞賜全部賞給了眾將士,吩咐伙房改善伙食,親自帶領士兵操練,較之皇甫嵩之前所做,猶有過之;雖然士兵們對皇甫嵩的調職不滿,但士兵始終是士兵,命令是一定要執行的。
張溫的努力並沒有白費,漸漸計程車兵也接受了他。
趁此良機,賈榮抓緊與手下的新招的羌人騎兵磨合,任命姜羽不斷的給他們洗腦,也就是做他們的思想工作,讓這些投降的羌人士兵徹底的歸於漢軍,不致於會發生臨陣叛逃之事。
接下來要商討的就是對羌人用兵之事,張溫當然明白當今漢室的狀況,也不採用那一套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