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70章 象棋故事

(二)終於來了鬥棋者

大約30歲起,“巴不鬥”在鎮江的最大棋茶館——瑞源茶樓和同源茶樓兩處,只弈饒子饒先棋,而且主要是讓雙馬。他弈讓雙馬的棋,一炮中主,一炮巡河,路數奇多,厲害異常。有一次,巴吉人在瑞源茶樓擺棋,來了個陌生人,慕名和巴吉人鬥棋,巴讓雙馬,用足了巡河炮之法,殺得陌生人片甲不留,事後人們才知道這是位“致仕”(退休)的將軍。於是有人編了“沿河十八打,將軍拉下馬”的順口溜,稱頌巴吉人雙炮的厲害。

由於“巴不鬥”是滿族人,在行棋上也具有滿族人性格——以剛為主。他善於用炮,在對子棋方面,開創了當頭炮、過宮炮、龜背炮等多種對局陣式。其中的龜背炮,一般認為子力集中子一側,有行動不便之弊,然而,巴卻運用得十分精巧,常能以幹常人少見的新陣式而取得優勢。

“巴不鬥”的名聲傳得神乎其神,也驚動了外地的一些名棋手。其時揚州棋壇有一位著名棋手楊健雄,在江南一帶知名度頗高,且是《石楊遺局》的編者之一,他認為巴的棋藝只不過和自己差不多罷了,決不是不能鬥。好在揚州離鎮江不遠,就乘船過江,到瑞源茶樓向巴挑戰,不料在一天之中,被巴連下六城,只得服輸而退。於是,“巴不鬥”之名更加傳揚了。

在揚州,當時另有一名棋手叫索萬年,他聽到楊健雄被擊敗後心有所動。同時,鎮江方面的棋友也一再催促巴、索交手。據載:“索萬年,揚州人,著名棋手,棋藝之高,如鶴立雞群,對諸多好手大都讓先,有‘索無敵’之稱。”兩人均不敢輕易交鋒,但經好事者多次撮合,往來穿梭數日,決定在鎮江較藝。

棋賽設在沿江的瑞源茶樓,比賽遮天,茶樓席無虛座,但給索和巴另劃出一個清靜的角落。“棋賽接連三日,未分勝負。有時午飯不吃,以粽子果腹;有時將菸絲當做白糖,被粽子蘸了來後,照食如儀;有時又將白糖當做菸絲來卷,,在猛吸幾口後才發覺失誤,不禁啞然失笑”。可見他們專心於棋戰了。

(三)關於《反梅花譜》

巴吉人的棋藝還反映在著述上。據鎮江已故棋人周秋水說,巴著有《象棋梅花心法譜》(手抄本)。其中大部分以《反梅花譜》被人傳誦,但另有五局關於龜背炮的未錄人。為什麼未錄人?據傳,這和李忠良有關。

中年以後,巴家道中落,他別無技藝,只好以棋為生,經濟很窘迫,常得到好友李忠良的幫助。但這樣下去總不是辦法,為此他決定到上海擺棋為生。離鎮江前,他將《象棋梅花心法譜》贈給李志良。李在得譜後手抄了他認為有用的十二局(31變),對龜背炮五局捨棄不用,並將名稱改為《反梅花譜》。

由於“巴不鬥”棋藝高超,有人曾作詩歌之:

雙炮齊飛結陣雄,當頭轉角勢如虹。

沿河十八連環響,便似驚雷起怒風。

但是,隨著歲月的變遷,到了1912年,清皇朝終於被革命力量所推翻,其時,巴不鬥還在上海“鬥棋”。因為他是“滿韃子”,一度受到歧視。據《鎮江棋話》載:“中年後,巴吉人即浪跡江湖,以棋為生。50多歲時,猶在上海闖蕩。一次,被一群流氓欺侮,氣憤之下,投入蘇州河自盡。”這是一代棋手的悲劇。

該譜第一局就強調當頭炮能勝屏風馬,和《梅花譜》相反。從第二局開始,主張用其它佈陣法來制約當頭炮的攻勢,提出一系列後手佈局的課題。

特級大師柳大華基本功紮實,他盲棋一對多的神奇表演曾讓下國際象棋的老外驚呼其為“東方電腦”。記者昨天追問柳大華如何練就一身硬功夫時,53歲的柳大華講起了自己小時候背誦《梅花譜》的故事。

柳大華小時候跟大哥柳大中學棋,“我大哥當時的棋力大概在武漢市能排進前八名的樣子,”柳大華說,“我如果水平再想提高的話,就只能自己看棋譜了。”

柳大華回憶說自己看了很多棋譜,記憶最深刻的是一本名叫《梅花譜》的清代古譜。說起這本棋譜,柳大華眼神變亮了許多:“小孩子下棋都喜歡攻殺,而《梅花譜》裡的三大內容全是講攻殺的。我那時也就十來歲吧,覺得這裡面的棋譜好精彩啊!於是自己就一遍遍地看,反反覆覆地背,到最後已經可以倒背如流。”

柳大華說《梅花譜》是這一生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棋譜,一直到自己後來參加全國比賽,還時常不自覺地用《梅花譜》裡的招法。“不過後來研究多了才知道,《梅花譜》裡其實有很多華而不實的地方,”柳大華說,“比如作者為了表現屏風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