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64章 象棋文化的精研

第七百四十一章象棋文化的精研

象棋是我們民族的燦爛文化遺產,與琴、書、畫並列,被稱為四大藝術之一。街頭巷尾,城鎮鄉村,幾乎隨處可見。憑著這三十二顆棋子,下起來變化深不可測。古之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僧道仙佛,士農工商,都留有象棋的詩篇。

象棋具有悠久歷史,有人說它源於上古時代,“舜親手製棋,以此開導其弟.因其弟名「象」,故名「象棋」。也有人認為它由先秦時代的博戲而來,象棋之“象”,乃象徵之義。用各種棋子代表各兵種展開戰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楚國辭賦家宋玉在《楚辭.招魂》篇中便有“箟藪象棋”的記述,提及楚王喜好象棋。西漢經學家劉向在《說苑,善說篇》中亦有“燕(通:宴)則鬥象棋而舞鄭女”的記載,說的是齊國孟嘗君喜歡在飲宴之時舉行象棋比賽,以增歡樂氣氛。到南北朝、北周武帝親撰《象經》而使之逐漸流行。

象棋經過了周武王提倡後在民間發展很快,到了唐代,下象棋則更為流行,但當時只有“將”“車”“馬”“卒”四個兵種,棋盤上也無河界。據有關資料記載,武則天就是一個象棋迷,其《梁公九諫》說:則天睡至三更,又得一夢,夢與大羅天女對手著棋,局中有子,旋被打將、頻輸天女,忽然驚覺。來日受朝,問諸大臣,其夢如何?狄相奏曰:“臣圓此夢,於國不詳。陛下夢與大羅天女對手著棋,旋被打將、頻輸天女,蓋謂局中有子,不得其位,旋被打將、失其所主。當今太子盧陵王貶房州千里,是謂局中有子,不得其位,遂感此夢。臣願東宮之位,速立盧陵王為儲君,若立武三思,終當不得。

至唐代宗大曆年間(公元766-779),出了個才子棋手叫李瑞。李端,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近人),大曆五年舉進士,為我們留下一首古老象棋詩。他在《送潘述宏宏詞下弟歸江》詩中說:唱高人不和,此去淚難收。上國經年住,長江滿月流。奕棋知勝偶,射策請焚舟。應是由機變,玄成許爾遊。(見《全唐詩》卷285、3258頁)

潘述是李瑞的詩友又是棋友,“此去淚難收”“長江滿月流”棋友分別有數不盡離別之苦,勸潘述把“射策”(考宏詞)的舟焚了,留下一起賽象棋多好呵。

李端之後有白居易,是位愛好象棋的大詩人,在翰林學士、左拾遺,又在杭州做過地方官,他的“兵衝象戲車”是吟象棋的名句。他的最親密的詩友元稹,也與白居易一樣,是象棋愛好者。還有一位宰相牛僧孺,寫了一本《玄怪錄》現還存三十一篇竟有兩篇是專述象戲的故事的,可見當時象棋所佔的重要地位。

南唐時,有詩人徐鉉和友人劉起居下棋,商定下輸的就要做詩一首,結果劉起居勝,徐鉉甘受罰,吟下了:刻燭知無取,爭先素未精。本圖忘物我,何必計輸贏。賭墅終規利,焚囊亦近名。不如相視笑,高詠兩三聲。

至宋代,象棋的棋制又有重大的變革,棋盤有了“楚河”“漢界”增加了士、象、炮等兵種。至南宋,中國方基本定型,走法也改為與今相同。據北宋、《華陰縣誌》載:宋太祖落魄時,曾遊華山,與希夷人對弈象棋,太祖負於陳搏,遂即位時,免去華山附近黎庶之徵徭,以示不食前言,今猶有遣跡存,可證。此事《飛龍傳》更將之繪聲繪色。《說岳》亦曾道及。著名理學家程顥(公元1032-1085)也曾有一首“詠象棋”的詩,記錄了北宋時代的某種棋制,現錄於後:大都博弈皆戲劇,象棋翻能學用兵。

車馬尚存周戰法,偏裨兼備漢宮名。

中軍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

卻憑紋揪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閒爭。

我們從程詩的“中軍八面將軍重”句可知當時的象棋當是橫九路,所謂“中軍”即將帥的位置是指他的左右各四路。“河外尖斜步卒輕”說明當時的象棋已經有了楚河漢界,當卒過河後斜行。

宋徽宗趙佶,宋仁宗第十一子,他深通百藝,琴棋書畫樣樣都能。在他的鼓舞下,宮廷中大興象棋,宮內的嬪妃宮娥也愛象棋,而且還用他的優美瘦金體字書寫象棋子,用銅質製造,曾在開封出土,最大的直徑為三十一厘米。

至南宋(公元1127)象棋已定型下來,藝術和娛性都大大地提高,棋子已是木製,方便城鄉晉及,出現了專門製造象棋子和棋盤的手工業作坊,南宋丞相洪邁和洪遵兄弟都愛好象棋,洪遵在《譜雙》中說:“象戲,家喻戶曉。”在西湖老人《繁勝錄》及吳自牧的《夢梁錄》中,知道當時杭州的小商店、小攤販那裡到處都有象棋子和象棋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