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67章 象棋小故事賞析

和唐朝傳奇故事裡的“六甲次第不乖行”相吻合。大象戲是有炮的,炮的位置跟現代象棋不同,它在車的旁邊,也就是說,大象戲開局之時,車、馬、炮一字排開,跟將、士、象完全並列。這樣玩起來有個缺陷就是不管誰先走,都能用自己的“車”一下子吃掉對方的“車”。當然對方也不傻,會用他的“車”吃掉這邊的“車”,但此時已來不及,他那邊的炮岌岌可危。為彌補大象戲的這點不足,宋朝人玩以前,雙方先各擲一把骰子,誰的點數大,誰就先下。

宋朝不僅流行大象戲,而且“小象戲”也蔚然成風。小象戲的棋盤和現代的完全一樣,雙方都九縱十橫,楚河漢界在中間,兵和卒也各五枚。但小象戲沒有炮,所以棋子總數比現在的三十二枚棋子少兩枚,只有三十枚。大象戲和小象戲並不是宋朝象戲的全部,北宋司馬光還發明過一款“七國象戲”,因為玩法過於複雜,不太受歡迎,便被淘汰了。大象戲的佈局規則由於先天有缺陷,也在北宋末年直接被PK掉了。只有小象戲獨樹一幟,到南宋中後期戰事不斷,炮的使用頻繁起來,威力十足。有時髦的玩家從中受到啟發,把消失的大象戲裡的炮移植到小象戲的棋盤上,三十枚棋子就此變成三十二枚,現代象棋定型。這也從前幾年洛陽出土的一副完整的三十二枚宋代瓷質象棋文物上得到了印證。

再來說說唐宋象棋風行到什麼程度。白居易在《和春深二十首》中寫道:“……鼓應投壺馬,兵衝象戲車”,詩裡的“兵衝象戲車”指的就是象棋。象棋不僅在市井流行,更是貴族公爵的雅玩之物,甚至還是提升官職的門檻。唐翰林院設有九品官職“棋待詔”,專門負責廣攬全國象棋高手。宋朝也有“棋待詔”,其中象棋手佔一半以上。尤其南宋從廟堂到江湖都好象棋,更有李清照、劉克莊等文學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的大力提倡,象棋玩得好不好成為身份的象徵。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湧現出大批棋手。

象棋的歷史那是相當久遠了,春秋戰國時就有記載。不過最早的象棋,和現在的並不一樣。清朝錢曾的《讀書敏求記》裡,說過一種“七國象戲局”,這種象棋有七國——秦趙燕韓魏齊楚,代表戰國七雄,中間還有一個周,代表大家共奉周天子。只可惜,記載得簡單,也沒有玩法,也泯滅在時間中了。

清朝康熙年間,常熟人徐蘭奉命出塞,路上寫了些詩文,其中就提到蒙古象棋。他說,蒙古象棋棋盤縱橫各九條線,劃分成六十四格,紅、黑雙方各有八個卒、兩個車、兩個馬、兩個象、一個炮、一個將。擺棋的時候,將放在中右,炮放在中左;將上面一格,車馬象分列左右;再前面,則排列著卒。有趣的是,這些棋子不同於中國象棋上面刻著字,而是直接雕刻成型——徐蘭還解釋呢:“將”雕刻成一個塔,說明是崇佛教的;“象”雕刻成駱駝或者熊,是因為北方沒有大象;沒有“士”,是因為那裡不喜歡儒生;“卒”多,是覺得人多勢眾才能贏;走棋的時候不按照線走,而是按照格子走,是因為覺得東西在格子中更安全;“馬”可以橫行六格、“駱駝(象)”可以橫行九格,是因為駱駝跑得比馬快;沒有楚河漢界,滿盤隨意而行,體現了蒙古族跟著水草隨意放牧的習性;“卒”是直行的,還可以斜角吃掉前方的敵人,還可以往回走,作用同“車”,是為了獎勵軍功。最後,眾棋環擊對方一塔,使對方的“將”無路可走,這就是贏了。——這哪兒是蒙古象棋啊,不是很像現在的國際象棋麼?有人說國際象棋是中國象棋的變種,有人說是從印度起源的,但不管怎麼說,到了清朝的時候,蒙古有了國際象棋——也許還是改進型的吧。下象棋的,有不少高手。宋朝周密的《武林舊事》中就提到杜黃、沈姑姑、金四官人、李黑子等象棋名手,他們是象棋待詔,專門陪皇帝下棋的。

說起玩法不同,古時候的圍棋,據說也和現在小有差異。《茶香室續鈔》裡提到,漢朝馬融寫過一篇《圍棋賦》,裡面說:“橫行陣亂兮敵心駭惶,迫兼棋嶽兮頗棄其裝。”這裡的棋嶽,就是指棋盤正中天元和四個角的小星部位,一共五個點,稱為五嶽,意思是在這五個地方放下棋子,就不可動搖。現在的圍棋盤從漢魏時的縱橫各十七路變成了縱橫各十九路,小星有了八個,但講究金角銀邊草包肚,很少有人上來就去搶天元,這就是棋盤的變化導致下棋方式的變化,也許規則都有變化。

不管你信不信,古代的圍棋是有平局的,平局還有個專門的稱呼叫“芇(念綿)”。明朝的書裡說,“圍棋兩無勝敗曰芇”,那就是平手唄。當然,賭博的時候,輸贏相當,拉抽屜了,也叫做“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