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90章 象棋小故事

存周戰法”,就啟示我們,周武帝在討伐商紂的戰爭中,已用上了“車”“馬”這兩個當時比較新式的兵種,並且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那麼在奪得天下後,周武帝的那一班隨戰臣屬在玩博的時候,極有可能興高采烈地給博加進了“車”“馬”這兩個兵種,藉以歌頌周天子的武力天下無敵。這樣就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博戲,跟舊博戲不同之處,它是多種的(原來的博塞都是單一兵種)。而周武帝當然會覺得這種新博戲是屬於自己的“專利”,為了標榜自己功比三王,也就欣欣然地為新博“易其名曰象棋”了。

所以,說象棋為商末周初之際誕生,大概也是不會錯的。

在以後的漫長歲月裡,象棋就披著歷史的風風雨雨不斷地生長、發展起來(當然其他各種棋戲也都一樣)。可想而知,到戰國時期,因受博塞的影響,象棋也必然會分化出投骰的象棋和不投骰的象棋。因為不投骰象棋顯得方便,加上多兵種變化也相應複雜,這種象棋就擁有較大的發展優勢。秦漢以後,由於封建皇權的進一步鞏固強化,象棋中又逐漸增加了王、偏、裨等角色,這種情況,程顥“偏裨兼備漢官名”的詩句或資證明。到了唐宋,特別是到中國象棋定型前夕那一個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文化藝術隨之空前繁榮。象棋也跟其他藝術一樣,發展得多姿多彩,什麼寶應象棋、七國象棋、大象戲、小象戲,立體型的、平面型的,精緻的、粗樸的,應有盡有。但隨著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各自定型之後,象棋身上也頓時失去了它出生時的那股“稚氣”;漸漸地,連他的源頭資訊也變得模糊起來。但是我們仍可以用“基因分析”的方法追尋象棋的來龍去脈。

例如,古博棋發展到今天,以成了民間最為流行的一種娛樂遊戲——麻將。雖然從原先的兩方發展到現在的四方參與,由原來的棋子變為現在的牌張,變得“面目全非”了,但是摸牌前先投骰這個“基因”,就確證了它的“祖先”是古博棋。再如十一世紀印度的“四角棋”,從多兵種這角度看來,它是一種“象棋”;但若不能提供古印度孔雀王朝正是一種“四國鼎立”之勢的歷史證據,則它的投骰行棋及四方參與的“基因”,就決定了它必定是中國初生期象棋(投骰象棋)的一種異化發展物。

現代國際象棋身上就有著中國古“博塞棋”的“遺傳基因”。這樣說還得先提一下國際跳棋,不過國際跳棋目前在我國開展得並不普遍。人民體育出版社曾於1994年7月出版了《國際跳棋》一書,我們從而可以知道它有以下一些特點:一、兵種單一,棋子放在格子裡;二、參與者為兩方,不投骰;三、走棋時棋子只許進不許退(升變以後除外);只許跳一子吃一子,可以連跳連吃,但不許越過多子以推進;四、為了阻止對方棋子進到底線而升變為王棋,雙方運子時往往得儘量塞住對方棋子的進路。根據以上特點,我們一般就能自然地得出結論:他就是中國古塞棋的活化石!雖然我們難得見古塞棋的實物,可是從國際跳棋行棋時互相“塞”的特點,卻不難明白塞棋之所以叫“塞”的緣由。但是,我們還可以更確切地說,國際跳棋其實就是國際象棋的“純兵”棋。將國際象棋的各個兵種全都換作兵,再跟國際跳棋比較一下,除了吃子的規定不同外(國際象棋的兵是斜進吃子),別的又有哪點不一樣呢?有人說,現代象棋是在博棋發展到塞棋後,再在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這話是有幾分道理的,看國際象棋兵的有關特點,不是明明白白地顯示著它跟塞棋的血緣關係嗎?

有必要再分析一下“王車易位”和“將軍”(又稱“叫將”、“照將”)。顧名思義,“王車易位”就是王在戰車上跟手下交換位置(或交換自己所乘的車輛)。那麼又為什麼要易位呢?無非是想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便於尋找機會逃脫危險的境地。細細深究起來,這條特殊的規則還蘊涵著一個戲劇性的歷史故事哩。

據《左傳》記載,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齊晉兩諸侯國的軍隊在鞍這個地方作戰。齊軍的主將諸侯王齊傾公“滅此朝食”,犯了驕傲輕敵之大忌,結果被晉軍打得落花流水,而且他本人所乘坐的戰車也被晉軍大將韓厥死死追逐。眼看不能逃脫,於是“逢醜父與公易位”(手下輔將逢醜父就與齊傾公在車上暗中交換了乘坐位置)。要知中國古代歷來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就是同乘一輛車子,也有規定的尊卑不同的位置,不得輕易僭越。危機中齊傾公“王車易位”,就是想借此掩蓋自己“王”的真實身份,以便伺機逃脫(後來齊傾公果然依賴此舉擺脫了險境)。晉將終於追上了齊傾公,卻又不敢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