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05章 象棋的國際化

今年開始允許東道主參賽,明年不妨也邀請越南棋手加盟,如不想降低賽事檔次,至少女子組可以邀請亞室會冠軍吳蘭香。 3、威凱房地產杯排位賽,也可以給海外棋手幾個名額。 4、東坡杯明星賽,據說有11位等級分前列的棋手棄權,為何不讓幾個給海外棋手? 5、MMI大師賽,要讓海外選手透過網選比較困難,不如改為世錦賽前六名可以直接進入本賽二十四強吧?至不濟也可以在網路最終預選32強中給幾位名額。 6、來群杯名人戰,檔次相當於以前的棋王賽吧,可以照搬,給四分之一的名額給海外棋手,辦成世界性的名人戰。 7、廣洋杯大棋聖戰,16人的參賽規模,也可以邀請幾名海外棋手。加上已開放的五羊杯、楊官磷杯,海外棋手的參賽提高的機會就多了。下棋找高手,只有多與大陸棋手真刀真槍的較量,海外棋手的水平才能提高,象李錦歡在澳門迴歸後參加了幾屆團體賽(乙級聯賽),即奪2005年世錦賽亞軍,否則即使強悍如吳貴臨在沒有參加銀荔杯的機會後,水平也是每況如下,海外第一人已然不保。不要少看培養個別海外高手的巨大作用,圍棋的聶衛平、曹薰鉉都是以一已之力開創了中、韓圍棋的大發展的。象棋如果沒有九十年代的吳貴臨在世錦賽上給大陸棋手製造一點麻煩,世錦賽也是徹底沒有懸念的。而在頂級賽事中邀請海外棋手,只是利用好現有的資源,並不會增加太多的成本。至於人選上還可以與另文提到的積分制結合起來,根據積分榜採用輪換制、指定製等方法挑選海外棋手參賽。至於其他檔次較低的賽事,更可以趟開大門歡迎海外棋手。賽事體系、積分制應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對有海外棋手參加的賽事,可以在賽事評級、積分計算上給予一定的傾斜。當然,規模最大的還要算聯賽。棋院一直想將聯賽辦成象棋的NBA,但仍未找到很好的切入點,主要原因是主客場制的成本過高,冠名贊助尚且難而落實;而且聯賽賽程過長,引進海外棋手作為外援因時間因素制約而不可行。象甲聯賽在三棋的改革上可以先行一步,借今年“被逼”由主客場制變為賽會制+主客場制的機會,在明年膽子再大一點,主動改制。

1、將團體賽(乙級聯賽)與象甲聯賽合併,就叫象棋聯賽就可以了,不設升降級,沒有降級壓力,可減少消極和棋。 2、這樣加起來大約有四十支男隊,可以分賽區進行第一階段的常規賽,可分二至四個賽區,賽9輪賽會制的比賽,相當於目前乙級聯賽的規模,各賽區前若干名出線,共16隊左右進入第二階段的季後賽。 3、季後賽可分兩個組,單迴圈賽7輪,集中放在幾個地方進行賽會制的比賽。每組前三名共六隊出線。分賽區與分組的目的是同一賽事在不同地方舉辦,多貼近群眾,擴大影響。 4、最後六強的總決賽,每組頭名直接進四強,每組第二、三名進行交叉淘汰賽,採用主客場制,可以各兩個主場,先算場分,場分相同計局分,局分相同按初賽名次。勝隊進四強。四強繼續以雙主客場的形式,半決賽、決賽決出最終名次。這樣整個過程共28輪,與現有的團體賽+聯賽的總輪次差不多。而且只有最後6強是主客場,減少了各隊的旅途往返與成本。同時分了常規賽、季後賽、總決賽三個階段,賽事相對集中,也便於引入海外棋手加盟,如可以強制規定六強後各隊必須有一名海外選手,常規賽有海外選手的可以在同分時優先出線等配套。這樣似乎也不會增加什麼成本。

總之,無論是個人賽事還是團體賽事,都要進入宗主國的角色,以公開為主導,透過公開的國內賽事,主導象棋在世界範圍的發展。使國內賽事從海外棋手的朝聖地變為可以亮相提高的道場。此外,除了向海外棋手“公開”,還可加大對國內業餘棋手的“公開”,滎陽的楚河漢界杯棋王賽以10萬元的冠軍獎金開創了業餘賽事獎金紀錄,期待後續能再有該賽事選出的民間棋王與職業高手的對抗。

圍棋之前的大發展在於中日擂爭與三國演弈,但由於中日韓三國互不買賬,現在的發展暫時看不到會有突破性的進景。所以國際化程度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好處是參與方多,壞處是眾口難調。圍棋先一步發展,把問題先暴露出來了。先行一步都只是暫時的優勢,遇到瓶頸時還是要陷入停頓的,這也符合波浪式發展的規律,象棋的暫時低迷也是符合這一規律的,一旦找對了發展的方向,以其自身的特點及雄厚的基礎,後勁不可忽視,要有這個認識,也要有趕超的信心與耐心,就象圍棋當年趕超象棋一樣,也是花了幾代人的時間的。當前借智運會的東風,象棋完全可以後發先至,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先要把一些規矩定好,要變目前一國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