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蘇聯發射的“探測器號…5”和“探測器號…6”雖然返回了地面,但是一個沒有“漂”起來,返回艙“跳冰棒”似的直落入海,過載達到10~16g,如果載有航天員,航天員必死無疑。另一個“漂”起來了,也回到地面了,但返回艙出現致命的漏氣釋壓,如果載有航天員,航天員也必死無疑。直到1969年8月,“探測器號…7”才取得了圓滿成功。
蘇聯登月為何折戟沉沙(2)
“探測器…7號”的成功,標誌著蘇聯擁有了載人繞月飛行的能力。可惜時間不饒人,美國“阿波羅8號”搶先蘇聯在1968年12月率先完成了載人繞月飛行,得到了這個專案的金牌。於是,本來就是為爭奪政治金牌而開展的這場競賽已?沒有繼續的必要了,蘇聯政府最終決定停止載人繞月計劃。
蘇聯的載人登月計劃與載人繞月計劃幾乎同時開展。1964年夏天,蘇聯確定用4年時間讓航天員踏上月球,蘇聯的登月方案有三種:
第一種是直接登月,就是用火箭直接把登月飛船發射到月球表面,航天員完成月球考察任務後直接從月球返回地球。直接登月方式需要研製巨型運載火箭,為此著名的切洛梅設計局曾設計了起飛推力達6000噸的UR…700巨型火箭,它的運載能力是美國土星…5火箭的5倍,堪稱火箭中的“巨無霸”,然而政府最終否定了這個方案。
第二種是地球軌道組裝方案。科羅廖夫最初的設計是分三次將登月飛船、奔月火箭助推器、推進劑貯箱等部件送到低地球軌道,然後在軌道上將它們對接在一起,隨後2~3名航天員駕駛“聯盟號”飛船進入太空,並轉移到登月飛船中,最終在軌道上形成一個龐大的載人登月裝置。這個裝置從低地球軌道上點火發射,抵達月球后直接降落在月球表面,航天員完成月球考察後直接返回地球。按科羅廖夫的設想,在發射載人登月飛船前,先向預定著陸點發射無人自動月球車,然後發出訊號,引導飛船直接著陸。不過,當時蘇聯還未全面掌握交會對接技術,這一方案最終也被否決。
第三種是月球軌道交會方案。它的發射過程是,用N…1運載火箭將載有兩名航天員的飛船與登月艙發射到月球軌道,在月球軌道上一名航天員進入登月艙,然後登月艙與母船分離,並降落在月球上,而母船繼續環繞月球飛行,等待登月艙返回。登月航天員完成出艙考察後,返回登月艙,駕駛登月艙飛離月球並返回月球軌道,隨後與繞月飛船對接,登月航天員返回到飛船中,兩名航天員會合後啟動飛船的主發動機返回地球;在接近地球時航天員進入飛船的返回艙,然後返回艙與飛船分離,穿過大氣層,在地球上軟著陸。這種方案與美國阿波羅計劃的登月方案有許多相同之處。
1966年9月,蘇共中央和部長會議最後批准了月球軌道交會方案。隨後,蘇聯為它們的載人登月之行研製了巨大的飛船,它由三個部分組成,其一是環月飛行的載人飛船(母船),蘇聯將它命名為聯盟…LOK;其二是可載一名航天員在月球著陸的登月艙,稱為LK登月艙;其三是主要用來“剎車”的D級火箭助推器。由這三個部分及救生逃逸塔組成的裝置被稱作L3複合體,它由N…1火箭送往月球。所以蘇聯給他們的載人登月計劃起的代號是N1…L3。
聯盟…LOK登月飛船是從著名的聯盟飛船衍生出來的航天器,由對接機構、球形軌道艙、鐘形返回艙和裝置艙組成,長近10米,重約噸,2名航天員在7天往返月球的旅途中都呆在這艘飛船中,並最終由飛船返回艙將航天員送回地面。
LK登月艙是攜帶航天員最終降落在月球上的裝置,總重噸,高米,艙內空間約立方米,只可乘一名航天員。登月艙由四個部分組成,其一是充有個大氣壓空氣的半球形密封艙,它是航天員駕駛登月艙降落和飛離月球時停留的地方,艙內有自動著陸、飛行控制、溫度控制、電視攝像機等裝置。其二是E級液體火箭,它既是著陸時用於減速的制動火箭,又是航天員返回月球軌道的上升火箭,著陸前它還提供“盤旋”能力,使登月艙可進行橫向機動,以免落入隕石坑。其三是著陸裝置,包括由4只“腳”構成的緩衝著陸架、雷達高度表、化學電源等裝置,它不僅起著陸緩衝作用,還為航天員月面活動提供電源,並用作登月艙從月球起飛的發射平臺,最後它將永遠留在月球上。其四是姿態控制系統和名為“接觸”的對接系統,姿態控制系統依靠多臺小發動機控制飛行方向和姿態;對接系統保證登月艙離開月球后,在月球軌道上與環繞月球飛行的飛船進行剛性連線,登月艙與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