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傷財,造成不好影響。這方面的事,中央有規定,要嚴格按規定辦。”母親也對當地領導再三交待:“儘量少花錢,按中央的要求來。”
根據父親的要求,縣裡又重新修改了舊居修復方案。工程開始後,父親再次強調,一定要節約,要如舊,不能搞新的裝飾。據父親辦公室的工作日誌上記載,1985年2月14日,父親不放心,讓辦公室與江津文物徵集辦聯絡,叮囑他們,修復舊居一定按原平面圖辦,不準另佔任何農田,不準鋪張浪費,修復後希望在環境周圍種些松柏竹子。另外,家鄉要注意綠化。
父親說:“希望家鄉多種樹,搞綠化,這是我最大願望。”
父親的舊居修好了,可是他卻再也不能回來看一眼了。
對故鄉,父親充滿深情。對晉察冀,父親亦充滿深情,甚至更有過之。
在我記憶中,父親無數次提及晉察冀,提及華北,他眷戀著革命老區,惦記著那裡的人民,早就把河北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他深愛這個故鄉。
1989年暑假,張家口六中同學組織長城古道行夏令營,行經河北淶源的黃土嶺地區,當地的老人陳雲祥、陳雲才得知同學們還要到北京,於是就託同學們帶上一小袋小米,請替他們轉交給“聶司令”。當那一小袋小米輾轉送到父親手上時,父親捧著黃澄澄的小米,眼睛突然溼潤了。
1984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即將出版《可愛的河北》一書,父親得知後,去信祝賀,他在信中說:“河北確實可愛,我與河北機緣最長。早在1930年我到順直省委工作時,就與河北結了深緣。後來1937年成立了晉察冀邊區時,我又在河北工作,一住就是12年。所以……我常說我的大半生都是在河北度過的。河北的父老兄弟,河北的山水草木,我是熟悉的,很有感情,的確可愛!”
1987年8月,“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和平山縣婦聯的同志,給父親寄來一雙他當年愛穿的納底兒布鞋,希望他穿上納底兒布鞋回到第二故鄉來,再走一走他走過的路,再看一看當年他栽下的樹,再喝一口滹沱河裡的甜水,再吃一個太行山上的紅棗,再與鄉親們拉拉家常。
父親感動得不行,立即給戎冠秀和平山縣婦聯覆信,信中說:“你們的來信和納底布鞋,一下子又引起我對戰爭年代解放區生活的回憶。進城後,因工作等原因沒有空到老區看看。文革後,幾次想去,又因身體不好,未能如願。現在腿腳更不便了,真是遺憾!不過,我始終懷念著老區人民。我常講,從八一南昌起義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打了22年的革命仗,而其中11年都是在華北,主要是在河北度過的。所以,河北的一草一木,我都不會忘記……”
我發現,父親的身上,帶有很多晉察冀的痕跡。有一個典型的例子——當年在那裡打仗,他養成了看天氣的習慣,因為天氣決定收成,決定著人民群眾和部隊的生活,也影響著作戰行動。“早看東南,晚看西北”、“火燒雲,熱死人”、“雲燒火,沒處躲”,這些諺語,是當年跟老房東學的,他一輩子都沒忘。我和他生活在一起的日子裡,不知多少次聽他念叨這些諺語。他似乎每天都盼著華北地區下雨。在他坐上輪椅以後,仍然像過去那樣,堅持看電視臺的天氣預報,傍晚散步活動時,時不時地問一句:“西邊天燒了沒有?”意思是有無火燒雲。華北地區的乾旱牽動著他的心,遇到風調雨順的時候,他高興得像個孩子一樣。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操不完的心(4)
河北省的領導有時來家裡看他,他不停地囑咐:要重視老區的建設,抓好太行山的綠化,搞好水土保持,治理好滹沱河、沙河、大清河、永定河,逐步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
92歲那年,他還讓秘書寫信給晉察冀老區幾個縣的黨政領導,表達他的意見:“由衷地感謝老區人民對我的關心……當我聽到老區大部分人民生活還比較困難,深感不安,心裡不是滋味。所以,你們以後來,無論如何不要再帶什麼東西了(包括土特產)。否則,只會增加我的不安。”
父親的故鄉情、老區情是發自內心的。他愛故鄉,愛老區,所以就不停地為之操心。他最盼望那裡的人民都過上好日子。當年提著腦袋鬧革命,不就是圖的這個嗎?
2002年9月,我們到阜平尋訪父親的足跡時,縣長孟祥偉對我講過這樣一件事:2002年1月14日晚上,時任副總理的###來阜平視察、聽取縣委彙報時,動情地說:我為什麼一定要來阜平?因為多年來有個心願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