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看到大海,如此防禦合理之地,卻因空虛和文姬的暗助被奇襲攻破了。
石頭也沒來過貝城,他是在石蓮靈鏡中看到的,當時第一眼就相中了這裡,萌生了遷都這裡的念頭。大隊入城後,石頭看街道上全是軍兵,看不到一個平民,他清楚這裡的人必定是恨極了他這個入侵者,也清楚鎮守這裡的大軍每天都會殺掉許多暴動的本地人,他只能是眼不見的求個心安,想要徹底的臣服這裡的人,沒個幾年幾十年的時間是辦不到的。
進入貝城中的皇宮,後宮人員立刻嘈雜的搬物品,等著分配所居的宮院。石頭直接去了議政殿,會見了四位軍司馬和原先留守的五個兵帥,為避免心中不安,石頭絕口不問駐軍在這裡的治安情況,只是嘉勉了幾句,又告訴鄧煳以後任京北修神軍的軍司馬,歸娥宸皇后和東皇妃掌轄,目前貝城的防務以他為首做主負責,鄧煳恭敬的跪叩謝了恩。
接下來的三天石頭接見了貝城一帶的地方權貴和大商賈,和和氣氣的宴請他們,向他們承諾會保護他們的財產和人身安全,不過為了致賀上國的建立,貝城一帶的奴隸一律大赦為平民,並且以後貝城一帶擁有和買賣奴隸違法,釋奴所造成的損失,由上國做下記錄,以後用減免稅賦的辦法相抵。權貴和商賈們那敢說不字,不但連連應承,還大讚石頭仁德寬厚,是一位聖明大帝。石頭聽了許多肉麻的奉承暗覺噁心,只能強忍著淡然相對。
接見了貝城人顯示了親近後,石頭的注意力開始轉到了凡軍戰事和大陸形勢上,北征大軍己完成了攻佔計劃,開始轉入了防禦和鎮壓階段。
石頭用石蓮靈鏡查堪後繪了一張上國地圖,他與雲妍初步商議後,又拿著初議與文武重臣商議,聽取重臣們的屬國劃疆和駐軍防禦方面的建議,成議後擬旨傳告執行,首先是為水雲國劃疆立了國。
紅英皇后身為上國皇后,在水雲國受封建立之後,二十皇子下的第一道皇旨就是冊封母親為水雲國皇太后。石頭對這種不倫不類的關係很不習慣,他儘量不見二十皇子,只是為水雲國劃疆之後不得不相見送行,他曾對紅英皇后說過,貝城和水雲國允她隨意擇居,紅英皇后謝恩後擇居了貝城皇宮,繼封之後她竟然真的將石頭當成了夫君對待。
二十皇子率兩萬大軍剛走,石頭就收到了大羅太子的質責書,質書中的言詞非常惱怒,指責石頭背約毀諾,責令石頭立刻將紅英皇后送回大羅,立刻與烈王劃清界限,否則必上請大宇上國興兵討伐。
石頭看了質書沒有一絲的擔憂,此一時彼一時,現在大羅西部軍心民心穩固無有內患,近耒又有那麼多的軍力投向了他,而大羅太子己是軍力空虛,想要討伐雪恨根本是有心無力,另外大羅太子的頭號敵人己變成了真羅國,大羅現在軍力空虛,真羅國在大月國支援下絕不會坐視這個機會的,自己不落井下石的從後下刀就不錯了。
雖然佔了優勢,石頭的回書並未強硬狂傲,而是採取了軟硬兼施的口氣,言明烈王和紅英皇后是自願歸屬炎黃上國,他並末毀諾背約,如今炎黃上國疆域己定,日後依舊會遵守前約不興兵向東,請皇兄守約自重。
第五十九章 安寧立國
石頭回書後立刻下旨調動軍力,他令程野、龐彷和胡力各率三十萬大軍急去東鄰大羅邊境戍守,又傳旨新投靠的那支邊軍也在東邊境戍守,加上烈王那裡的兩個邊軍,一共六個軍司馬領軍在東邊境上均勻排開,又傳旨烈王負責戍守與大宇國相鄰的一段邊境。他這麼調重兵戍守是防止大羅太子惱羞成怒,不計得失的興兵報復,炎黃上國初建,絕不能因疏忽吃了敗仗影響穩定。
送走了三個軍司馬,石頭又轉向關注北方邊境,此時斧宣郡王己到達了北邊境地帶,他傳旨令車天化和高諄輔助巨斧國和天豐國,令海疆三國的五十萬陸戰甲兵迴轉帝都貝城,令南韋率三百萬大軍開赴雲生國。
南韋率大軍行軍半月時日,還未入雲生國疆域時,一直與伯風大軍對峙的大月軍突然撤軍,石頭知悉後令南韋和伯風消滅端華王,近五百萬善戰大軍的攻擊,不到半日就擊敗了端華王的軍力,端華王被太華門掌令救走,消滅了端華王軍力後大軍前進徹底的光復了雲生國,長川王率部逃去了大月國,元極門掌令在軒間郡王和門人的請求下未離雲生國。
戰事平息後,石頭下旨承認太華門和元極門依舊是雲生國皇封門,所有罪過即往不究,因太華門掌令執迷不悟叛逃,下旨令雲生皇另封一位太華門掌令,雲生皇照石頭的意思令太華門公選了新掌令,然後賜皇旨加了封。
雲生皇也守信諾,歸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