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前者就好像一個未雨綢繆的人,後者則是一個等到屋子漏水了,家裡的東西被淋溼了,才不得不冒雨修補的人。結果,未雨綢繆的人在下雨的時候,他已經在沒有任何影響的屋裡著手為下一件事做準備或開始做下一件事情了,而後者還在焦頭爛額冒著著涼感冒的危險修修補補。但是,長遠下去,最終這兩種人往往會差距越來越大,最終分化出來。為什麼?因為未雨綢繆的人,下次還會未雨綢繆,而修修補補的人,在修修補補完一次後往往還會抱著僥倖,然後哪一天不幸運了,差距就會再拉大一次,也許不是屋漏,也許是房門進水。
因此,很明顯,傾盆大雨對於未雨綢繆的人來說不是危機,因為這個危機在他們未雨綢繆之前就已經被預示到了。傾盆大雨只對於那些存在隱患,但是沒有意識到,或者意識到卻不願行動的人,才是危機。
那麼這兩種人的區別是什麼呢?是行為嗎?不,那只是表象。本質是,前瞻性主動性思維和滿足於現狀被動性思維的區別,以及有無強大行動力的區別。
最終,也許哪天,未雨綢繆的人想到此地頻發水澇災害,一直住下去不是辦法,早早舉家遷移他鄉。而隔壁那個人可能還是不以為然,直到後來的一場洪水將此地變成一片汪洋。所以,我們應該爭取跑在危機前面,因為有些危機,一旦我們被它們追上,我們就再也沒有機會超過它們了。
等等,靈魂還沒趕上。
“別走得太快,等等靈魂。”
如果我們要做一件長期的事,記得要適時的停一停,好好休整一下,好好休息一下,看看周圍,看看背後走過的路,看看未來的路,我們是否在我們過去期望的路上,我們是否正走在正確的方向上,為了趕路,我們是否沒有遺失任何我們不應該失去的東西,為人的原則,我們的立場,我們的理想,我們的未來,我們的根本?
一個獨立自主的人,能成功的從一個地方到達另外一個地方,除了不確定因素靠運氣,剩下的則是因為那是個可控的過程,並且這個過程在他的控制之內。
從莘莊到人民廣場,我們中很多人如果不看地圖都不會知道這條路是什麼樣的形狀,路上具體每個地方的細節有些什麼,但是,我們知道地鐵1號線是可以往來兩個地方的,我們也知道1號線的大概起末班時間,只要我們在這個時間區間內,沒有意外,我們就能坐地鐵從莘莊到達人民廣場。
那麼這裡面,那些是我們需要靠運氣,那些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呢?所有我們可以確定的,可以控制和影響的,都屬於我們可控的範圍,剩下的則都是運氣使然。所以很明顯,對於不同的人,運氣都會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瞭解的不一樣,能力不一樣,則可以確定的,可以控制和影響的都會不一樣。比如上面這個例子中,路的具體形狀,路的具體細節,如果我們自己走,如何從一邊到達另一邊,開車期間,可能遇到什麼事情,我們可能都不知道,但是地鐵已經解決了這些問題,它在被設計的時候,就已經考慮了這條地鐵軌道怎麼修可以儘可能滿足儘可能多的人的需求,對於路上可能遇到的情況,也都已經被考慮在內。但是地鐵有哪些我們一般是控制不了的呢?地鐵的起末班時間,地鐵的人流量,路上是否出現意外等等。但是一般我們可以控制我們在地鐵的起末班時間區間內,站在候車臺上,如果坐地鐵的人很多,我們可以選擇等待下一班車,或者擠一擠,如果路上出現意外,地鐵不能走,我們可以選擇下車,改乘其它交通工具,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可以讓我們到達目的地的行為。
可是就如地鐵行進路途中可能出現意外一樣,我們自己的行為也可能出現意外。比如,我們趕地鐵的時候可能遇見個熟人,聊一聊,可能就耽誤了地鐵時間。我們也可能在下地鐵,地鐵重新開動之後才想起揹包忘在地鐵上了。我們還可能在地鐵出現意外不能走,但是我們又很急的時候出站打車,卻發現到處都是打車的人。這些看起來似乎都是不可以控制的,避免不了的。是的,如果我們只知道一味趕路的話,我們會為這些可能出現的意外很頭疼,最後不知所措。但是實際上,這一切還是可以控制的:遇見熟人的時候,先提醒自己,自己趕時間,然後打個招呼,說明緣由,另約時間再聊,先趕地鐵。地鐵快到站的時候,起身檢查下自己隨身物品是否都帶好了。出站發現到處都是打車的人,則不要傻傻在那裡等,走一段路,換個人少或沒有打的需求的路口再攔車。這些行為都很簡單,只是一些簡單的可以將我們從意外中拉回正軌的行為,唯一的要求是,我們需要在適時的停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