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回去不可能,神娃眼見進退無路,感覺頭暈目眩的越來越厲害,急忙尋找安身之地。要不然,待會昏倒之後,恐怕會被奇禽異獸吃掉。
就在這時,神娃一眼看到亭邊的懸崖邊,有一棵巨大無比的火龍果樹,層層疊疊猶如華蓋一般。便決斷極快地攀附上去。這棵樹太大了,一條條粗大的枝杆,簡直如同一條條小徑,曲折蜿蜒通向不知處。
神娃順著一條粗大的枝杆來到樹中心,在寬大如床的樹杈中躺下。
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神娃頓覺焦渴,咂著乾渴的嘴,希望能擠出點唾液,緩解一下焦渴,卻聽見舌頭沙沙直響。彷彿是乾燥的沙荒。
神娃情不自禁地嘆息一聲,自己的小命怎麼就這麼苦?他驚恐萬分地意識到,自己即便不被綠毛小鳳捉住吃掉,怕是也要渴死在此。
想到這,神娃不由地心中一陣恐怖。想要掙扎著起身去找點水喝,卻無論如何都起不了身。萬般無奈,只能是聽天由命。準備閉上眼睛,休息一下,再想辦法。不料卻在閉眼睛的一剎那,發現了一個東西。
這是一枚大如菠蘿的火龍果,形是火龍果,卻猶如一枚水晶菠蘿。
晶瑩剔透,流光溢彩,散發著刺眼的寒光,飄灑著苦澀的清香。
神娃振奮精神,從身後的如意乾坤袋裡,抽出鼻孔子,對著這枚水晶火龍果戳去。噗的一聲,鼻孔子戳破了火龍果,刺入火龍果深處,一股冒著寒氣的果汁,噴湧而下,噴射到神娃的臉上。
神娃顧不上多想,張大嘴巴,接住這股果汁,便大口吞嚥。不料,這冒著寒氣的果汁,入口冰冷,入肚火熱。不僅沒有解除神娃的焦渴,反而又在他的腹中燃起熊熊烈火。烈火燒的神娃眼前一黑,昏死過去。
太一山,地形險阻、道路崎嶇,大谷有五,小谷過百,連綿數百里。稱“九州之險”,“天下之阻”。山勢為北仰南俯,山大溝深,山嶺與河谷、臺地相間。長約千里,寬五百餘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太一。
太一山自古以來,便被人稱為仙都、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
相傳,太一山,又叫南山,太乙山或者地肺山,還有人叫它月亮山。傳說這裡是太陽和月亮睡覺的地方。在這群峰裡,坐落著天帝在凡間的家,還有月亮女神的家。
老子的《道德經》五千言,就是在這裡寫成。同時,這裡還是神州赤縣佛教的發源地。千百年來,這裡一直都是得道成仙的去處。有名的仙人五千餘人,無名的不知凡幾。
且說太乙池為太一山的山間湖泊,池面碧波盪漾,山光水影,風景優美。太乙池之西的風洞,高約五丈,深不可測,由大花崗岩夾峙而成。洞內清風習習,涼氣颼颼,故稱風洞。風洞之北有一冰洞,雖盛夏亦有堅冰,寒氣逼人。瀉水時飛瀑傾流。由山下望去,素練懸空,氣勢磅礴,亦成絕景。
在冰洞左上方,即是鳳凰棲息之地梧桐神樹,右上方則是懸浮在雲霧之中的一座玉石亭,一條石脊小徑相連,隱現在雲霧之中,其下面是冰洞之深淵,不知道幾千萬丈。寒風怒吼,冷霧翻滾,深不可測。
石脊小徑盡頭的雲山霧海之中,孤懸著一座漢白玉的小亭。小亭凌空而立,孤懸於虛無縹緲的雲濤霧海之中,若隱若現,神乎其神。
若是膽小之人,看到就會嚇得魂飛魄散。然而此刻,卻有三人在亭中席地而坐。三人奇裝異服、相貌奇特,居然分別為僧、道、儒。
玉亭看似很小,卻又彷彿無限廣大。亭中有一玉石枰幾,隱現天地之紋。三人圍坐在這張天地棋枰幾邊。枰幾的邊角,分別擺著三個形狀各異的酒葫蘆,和三隻酒杯。濃霧翻滾、嬉戲。三人時隱時現。
僧人長著一張苦瓜臉,高鼻深目,金瞳碧睛,光頭短鬚,鬍鬚乃是紫紅色。穿戴破爛,臉上的油泥比銅錢還厚。若非身邊豎立著一柄流光溢彩、霞光隱隱、梵音陣陣的禪杖,簡直就是一個叫花子!
然而此僧,卻是大有來頭,其名鳩摩羅什。祖籍天竺,是混血兒,出生於西域龜茲國,家世顯赫,其祖上為名門。鳩摩羅什自幼天資超凡,半歲會說話,三歲能認字,五歲開始博覽群書,七歲跟隨母親一同出家,曾遊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他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既通梵語,又嫻漢文,佛學造詣極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經藏、律藏、論藏三藏,並能熟練運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師第一人,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神州赤縣佛教四大譯經家。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翻譯學鼻祖,語言學大師,更是太一山的得道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