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255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方艙人。他於89年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師從全國也是全世界著名心臟外科蔡振杰教授,真正是部隊培養出來的軍醫。2004年當上ICU主任後,參加了軍區歷次重大行動的醫療保障,有豐富的臨床救治經驗。護士長何紅蓮也是有豐富經驗的老護士。宋立新在對賴元平仔細進行了查體後,馬上下達了一連串的醫囑,何紅蓮迅速帶著護士們忙開了。
按照病歷的紀錄,在20日晚上的18:35,治療就全部展開了:吸氧、加壓補液用於補水、糾正電解質絮亂引起的酸中毒、藥物升壓、導尿留置、常規檢查、心電血氧飽和度監測、血壓監測等等重症監護……劉建軍院長帶著醫務處劉主任等一直在方艙內檢視病人。
下篇 鏈 接(7)
重症監護室的空氣十分凝重。
僅僅在幾個小時前,就是賴元平躺著的這張病床的旁邊,另外兩名病人——警察趙剛和姜明全才被送到這裡,他們在空降兵某部小木嶺搜救隊的幫助下,營救經過幾晝夜的努力,帶領數百群眾成功轉移後,力竭倒地被送來的。看著災區的幹部和群眾經歷如此磨難,ICU室的全體醫護人員都感到肩上象壓著沉甸甸的擔子。
10分鐘後,再次檢視了監護紀錄的宋立新主任向劉院長提出:根據患者現在的情況,最好能使用代血漿和輸血,可是方艙醫院現在沒有這種儲備。
劉院長略加思索後乾脆地把手一揮:這事交給我了。
於是,賴元平生命接力中另一個重要的站點:瀋陽軍區野戰血站登場了。
瀋陽軍區野戰血站於比方艙人要早,他們5月17日就到了四川,是全軍此次參加抗震救災中派出的唯一的2支血站。任務是:利用總後衛生部調配的2臺野戰恆溫運血車及相關裝置24小時值班,快速機動保障以德陽、綿陽周邊等重災區100~200公里區域內所屬近100支野戰醫院及醫療隊等救治機構的血液保障。
這支共30人的隊伍,以輸血科、檢驗科及相關專業人員為主,到達災區後分別組成都江堰血站(後因任務調整改為德陽血站)、綿陽血站兩個分組,每組15人。其中男8人,女7人。德陽血站站長由軍區野戰血站站長、總醫院醫務部副主任林傑擔任,綿陽血站站長由軍區野戰血站副站長、總醫院輸血科主任王海林擔任。
5月20日林傑接到255的求救電話,已經是晚飯後了,天都要黑了,從血站到255方艙醫院所在地,還有數十公里的距離,這段路震前正在施工,震後更加難以通行。血漿不同一般的藥品器械,對裝載和運輸的要求很高。
但是,還有什麼比搶救生命更重要呢?
正在吃飯的兩名同志放下碗就站了起來。數分鐘後,車子就出發了。
就在他們行進在坎坎坷坷、暮色蒼茫的路上時,餘震彷彿湊熱鬧般來到了,車了在路上跳躍了幾下,司機趕緊煞住了車,
他回頭看時,為防止傾倒,裝著救命冰筒的裝置被戰友們一直抱在懷裡。
血是瀋陽軍區血站的同志們送到的,但是所用的血又是由南京軍區提供,所以,南京軍區野戰血站保障隊有4名同志一直跟隨協助保障。
第二天,21日的上午,劉院長第二次求助的電話來了,他們再度上路。這一回還好,餘震沒有搗亂,兩次一共緊急配送血2280ml。
這跨越數個軍區配送而來的不是普通的血,而是飽含深情的救命的瓊漿啊!
額外說一句,這次野戰血站的應急拉動,實現了四個第一:即全軍第一個因突發事件實際展開的野戰血站;全軍第一次戰備血液貯備庫與野戰血站成功實施對接;全軍第一個應用《軍隊戰備血液貯備庫資訊管理系統》軟體的野戰血站;全軍第一次流動野戰血站與野戰方艙醫院成功實施對接。在我軍衛勤保障實踐中是一次歷史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義。
這裡需要補充交代一下賴元平被直升機救走後龍寶坪的官兵們的情況。
朱偉峰於20日的晚上回到了營地,師長楊傑遠遠地衝出帳篷迎上來。
楊傑的聲音已經沙啞了他一連串地問道:你小子回來了?你們副團長帶的那幾個人呢?他們現在怎麼樣?會不會有危險?
朱偉峰說:師長,我相信我能回來,劉副團長和弟兄們也能回來!
下篇 鏈 接(8)
朱偉峰的預料是對的。
5。20傍晚,直升機帶走了傷員,飛機起飛時的巨大的氣流將原來搭建的降落傘帳篷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