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一個超級小丑。那時我還住在小白樓(燒火樓),我睡在客廳的床上。那夜我就做了一個那樣的夢:自己在客廳裡找衣服,還像猴子一樣弓著腰,舉止比孫悟空還像猴子。一步一步慢走,發出動畫片中唐老鴨一樣的聲音:“衣服——,褲子——,衣服——,褲子——”,樣子超級滑稽!
我的夢說也說不完,入夢的我像演員投入到了他的表演中。一部又一部的短劇在我的腦海中儲存著,簡直成了自己的“精神財富”。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網上春秋
網上春秋
王平
在一個秋日的夜晚,置身網咖中。網上的一切都是那麼新鮮,自己在上面每行走一步都需要朋友的引路。那是2001年8月的一個夜晚,參加培訓的我和另一位學員到賓館附近的網咖上網。由於是第一次上網,自己幾乎是一竅不通。
時光匆匆地流逝著,轉眼間就行進到了2006年5月中旬。這天下午,我正在值班,接到了市作協副主席的一個電話。他說市裡的廣播電視報缺稿兒,讓我從電子郵箱發幾篇稿兒過去。這天晚上,我找了朋友幫我申請了郵箱,並幫我打了稿子,發了過去。自此,我便慢慢學會了用電子郵箱。
2008年1月份,因參加徵文活動朋友幫我申請了“手牽手部落格”。這個部落格站白衣天使比較多,請教醫學方面的問題比較方便。1月24日,我又申請了一個“新浪部落格”。本地的幾個文友在新浪網上都有部落格,這樣在網上又開闢了一個聯絡渠道。
有了部落格,就希望別人能夠光顧。可一連好幾天,依然是冷冷清清。好友告訴我,應加入“圈子”。加入別人的圈子,自己應該先建立個圈子,這樣就有了加圈資格,我起初的想法就是這樣。我於是在2月上旬的一個上午,匆匆忙忙地在新浪部落格上建立了圈子,名曰“王平博克”,在手牽手部落格上建立了圈子叫“愛輝王平”。後來才發現自己冒傻氣了,加入別人的圈子不需要自己建立圈子,圈子的名稱應該是一個“園地”或“組織”式的名稱。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是建立上述兩個圈子過了兩個月的時候,可圈名已定,無法修改,令人哭笑不得。
發現圈名有問題的時候,也發現了自己建立的圈子也是可以邀請許多人加入的。小鎮和市裡的文友被我透過手機簡訊、部落格留言等生拉硬拽到“王平博克”圈子裡,圈子人數漸漸多了起來。這時,心想能有20人加入就知足了。市裡一位寫作水平很高的大姐,不十分精通部落格操作。她把部落格登陸名和密碼都告訴了我,讓我把她加進圈子裡,我自是樂得屁顛屁顛的,為圈中又增加了一位高手而歡欣鼓舞。當圈子不到20人的時候,有人又退出了圈子,一種細微的沮喪和遺憾便會侵襲我的心頭。我還先後在新浪部落格上發表了兩篇《關於部落格和建立部落格圈子的隨想》,闡述自己對部落格和圈子的一些思考。
2008年6月2日這天晚上,我又坐在電腦前,在新浪部落格的天地裡漫遊。我突然有一個意外的發現:自己加入的一個圈子改名稱了!這真是一大喜訊!我的“王平博克”隨即被我改成了“文藝家樂園”,“愛輝王平”改成了“杏林作家”。這“杏林作家”的圈名還引來了一段兒小插曲:一個匿名登入自稱guest的傢伙留言到:“寫了兩篇蹩腳的文章,就大言不慚‘杏林作家’,丟人!”他對“杏林作家”的圈名相當認真,就好像圈名都是經過政府審批的一樣。圈子並不是一個社團,取名“浪漫”些,“自由”些是沒有毛病的。我便據理反駁了他的“狹隘”觀點。現在“文藝家樂園”已超過150人,“杏林作家”已發展到25人。
在網上有了自己的部落格,便有了自己的電子作品集。開博評論一些焦點熱點問題,並非自己所愛,更非自己所長,弄點小詩小文與博友們交流才是自己的意圖所在。作品稚嫩也好,粗糙也罷,總能得到一份賞識和幾分鼓勵。在博網上可以結識一些久聞大名的作家、詩人,如陳景文、陳力嬌、林柏松、黃恩鵬、雪漪、崔國發等。閱讀他們部落格上的作品,如同與他們的心靈交談,也是自己學習提高的過程。這些高手有時也回訪自己的部落格,有的和自己加為“好友”或在部落格上鍊接了自己的部落格地址,對自己都是一種鼓勵。在部落格互訪中,還可以進一步加深已熟識的文友之間的情誼。在新浪部落格中遇到的新朋友中,有的在廣東,有的在福建,有的在四川,有的甚至在海外,可以說是遍佈各地。廣州女孩陸靖茵,英文名字叫monica;詩和散文寫得都不錯。她的博文情感深摯,愛情方面的詩文尤其感人。她的“博風”令人欽佩,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