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己找東西吃。這本來是兵部的責任,最後卻怪在了勤王軍隊的頭上。最積極勤王的兩個大員,對朝廷最忠心耿耿的兩個大員,最後竟然含冤被殺。有這樣的先例在,地方大員誰還願意積極的入京勤王?活得不耐煩了不是?
耿如杞、張鴻功被殺的惡果,在韃子第二次入寇的時候,表現得淋漓盡致。勤王詔書發出了,各地都表示會積極的派遣軍隊,上京勤王。當時兵部樂觀的估計,從山西、河南、山東、南直隸、湖廣、四川等地,可以調集三十萬的軍隊到來京師。然而,最後的結果,卻是一兵一卒都沒有到達京師。
各地大員的報告都非常一致,要麼是橋樑被毀,無法通行;要麼是道路不通,需要繞路;要麼是糧餉不足,需要繼續籌措;要麼是軍中爆發瘟疫,需要處理……林林總總,只要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些全部都是藉口。但是,朝廷也拿這些地方大員沒辦法。所謂法不責眾,你總不能將所有的地方大員,都全部裁撤了吧?若非韃子並沒有強攻京師的計劃,只怕京師是要有危險的。
根據張準的情報,韃子的第三次入寇,兵力比前兩次都要雄厚很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人入京勤王,三大營能否守住京師,還真的是未知數啊就算韃子強攻不下京師,圍困京師幾個月,恐怕京師也夠嗆的。
京師裡面,可是有至少六七十萬人,光是每天消耗的糧食,就是天文數字。戶部掌管錢糧,史可法對京師的糧食儲備,是最清楚不過的了。即使實行最嚴格的糧食控制,恐怕也無法支撐三個月。換言之,三個月以後,即使韃子不攻城,京師自己也潰滅了。
沉吟片刻,史可法緩緩的說道:“還請都督大人賜教。”
張準點點頭,漫不經意的說道:“我是隨意的說說,史郎中聽過就算。”
史可法自然不會聽過就算,下意識的端正身體,凝神細聽。
張準當即毫不客氣的指點起來。
韃子一旦南叩,朝廷當然想調集兵力入京勤王。說真的,京師的三大營,未必能夠保住京師,如果韃子真的是窮兇極惡的話。皇帝和內閣,大概也不敢只依靠三大營鎮守京師。韃子第一次入寇,第二次入寇,朝廷都調兵入京勤王,相信第三次也不會例外。
問題是,朝廷從哪裡調兵?又能調到多少兵?
目前,朝廷的主要軍隊,分成兩大坨。一坨在遼東,正面抗擊韃子,誰也不敢動。一坨,在中原地區,同樣不敢動。朝廷唯一能夠調集的,只有山西、山東、河南、南直隸的軍隊。其中,河南自身糜爛一片,根本沒有什麼軍隊可調。南直隸的軍隊需要保護江南,保護明帝國的財源,同樣不可能調的太多。因此,最終勤王軍隊,還得從山西和山東抽調。然而,山西和山東,又有多少軍隊可以抽調?
山西本來就處在抗擊韃子的前線,不需要繼續增兵已經不錯了,哪裡還能抽調出兵力增援京師?除非是明帝國不要山西這塊地了。須知道,這次伴隨建虜南下的,還有大量的蒙古騎兵。韃子的前兩次入寇,都只有蒙古科爾沁等少數部落的騎兵,人數不過兩三萬人。現在,整個蒙古大草原,所有的蒙古騎兵,都加入到了建虜的行列,成為了建虜的幫兇。全部的蒙古騎兵加起來,最少有十萬人以上。
對於蒙古騎兵的作戰能力,必須有清楚的認識。
一直以來,蒙古人對於自己的失敗,還是有些不甘心的。土木堡之變,還有嘉靖時期的韃靼圍困京師,都是這種不甘心的體現。從戰鬥力來說,現在的蒙古騎兵,當然不如鐵木真、忽必烈時候的蒙古騎兵了。作為一個整體,蒙古人是墮落了。但是,他們畢竟是騎兵,畢竟是遊牧民族,在騎射和機動性方面,具有漢人軍隊無法比擬的優勢。
而現在的建虜,正好是處於上升期,無論是各個奴酋,還是內部的激勵制度,都是比較出色的。建虜的戰鬥力,正是建立在這種先進的有效的激勵制度之上。他們最大的缺陷,就是人數太少,兵力不足。如果沒有蒙古人的存在,建虜的發展速度,肯定要緩慢很多。然而,蒙古人的存在,給了建虜極大的助力。
其實,基層的蒙古騎兵,戰鬥力還是可以的。蒙古人墮落的最主要原因,是上層完全**了。現在的蒙古王公貴族,沒有一個出色的人物,包括林丹汗在內。即使基層的蒙古騎兵很勇敢,蒙古人作為一個整體,已經喪失了搶奪中原的能力。但是,如果由建虜來指揮這些基層的蒙古騎兵,情況就會發生變化。
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以前的蒙古人就是這樣。現在,這個很熊的將被換掉了,變成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