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1部分

細節上現解決不了的難題,那麼,你的整個建議就沒有用了。因為製造技術,最難解決的,往往是細節上的問題。

對於這一點,張準當然也非常清楚。就好像後世的蒸汽彈射器,其實很多國家都明白其原理,可惜就是製造出來。沒辦法,工藝達不到那個要求。然而,這一切在大明朝並不存在。大明朝的技術,放在當時的世界,絕對是名列前茅的,就算不能說是世界第一,世界前三肯定沒有問題。

“膛線!”

對於張準描述的米尼式步槍,兩人不假思索的就找到了關鍵的問題所在。沒錯,一切的關鍵,就在於膛線。線膛槍和滑膛槍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膛線。工藝的最大難度,也在膛線。膛線的問題不解決,張準所描述的一切,都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

周石文直截了當的說道:“大人,這膛線的問題,如何解決呢?”

張準胸有成竹的說道:“我們到匠作坊去慢慢的研究,我會現場示範給你們看的。”

兩人一開口,張準就知道兩人會抓到問題的核心。沒錯,一切問題的核心,都在於膛線。事實上,為了這個問題的核心,他也是很費思量的。線膛槍比滑膛槍優勝的地方,就在於它的槍管有膛線,能夠賦予彈丸更高的精準度。因此,膛線是關鍵中的關鍵。但是,如何製造膛線,的確是很考究人的。沒有膛線,什麼都是白搭。要不是他掌握了製造膛線的辦法,他是絕對不會提出這個建議的。

大家當即動身,來到浮山城東南角的匠作坊。

原本陳舊不堪的匠作坊,在護衛隊入城的時候,就獲得了較大的改善。張準在當天就批下了五百兩銀子,交給馬軼,轉交周石文等人,用來改善各種生產工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將所有的測量工具,都進行統一標準。凡是存在肉眼看得見的誤差的,都全部更換。同時,對工作環境也進行了改善。

原來的匠作坊,破舊不堪,灰塵遍地,老鼠橫行。這樣的環境,生產出來的武器,只怕誰也不敢用。在進行了一番較大的清理和修繕以後,匠作坊亮堂了不少,空氣中也看不到飄蕩的灰塵了。所有工具,都被擦拭的乾乾淨淨的,擺放的整整齊齊。

張準在匠作坊轉了一圈,對這裡的工作環境,還算滿意。儘管達不到現在工廠的要求,在當時的條件來說,已經算是比較出色的了。日後,匠作坊還要繼續擴建,將其擴建成大規模的槍械加工廠,流水線的生產槍械。

“大家過來,聽我詳細的解說。”

坐下來以後,張準就開始詳細的解釋如何製造膛線。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膛線是非常高技術的難度,需要非常專業的工具。最起碼,周石文和羅大山兩人都是這樣認為的。事實上,膛線並不神秘,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有人生產出來了。

據文獻記載,義大利最早在1476年就已有螺旋形線膛的槍支。螺旋形膛線可使彈丸在空氣中穩定地旋轉飛行,提高射擊準確性和射程。“膛線”英文為rifi1e,音譯為“來複”,線膛槍也因此稱為“來復槍”。17世紀初,丹麥軍隊最先裝備使用了來復槍。但由於來復線製作成本高和從槍口裝填彈藥不便,所以許多國家的軍隊不願裝備使用有螺旋形膛線的槍。

要是用線膛槍,就必須解決兩個技術問題:

第一個,製造螺旋狀的膛線。

第二個,解決從槍口裝彈的問題。

【今天的第二更送到,求收藏,求推薦~~~~】

第92章 膛線和子彈,都解決了

'''netet87o7o8。jpg''''bookid=1117322;bookname=《漢鼎》'

(oo92)

【今天的第三更送到,求收藏,求推薦~~~~】

先說第一個問題。

可能很多人都會說,要在槍管裡面刻出螺旋狀的線條,談何容易?要是能夠在槍管裡面拉出線條來,還不如專心研究如何生產魯密銃的套疊槍管呢!相對而言,那個的技術難度可能更小一點。事實上,周石文和羅大山兩人的確是這樣認為的。他倆一致認定,以目前的工具,要在槍管裡面弄出膛線,根本做不到。

“你們的想法不對!”

“我們不是在槍管裡面刻膛線,而是將刻好膛線的鐵皮捲起來!”

張準滿懷自信的說道。

如果大明朝的火槍生產,槍管是整體成形的話,他的方法是不管用的。這個年代,的確沒有什麼合適的工具,可以伸到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