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上級,王?應思遠與陶侃甘卓周訪一起鎮壓了西晉東晉交替之時的杜弘與杜曾的起義,這些人都是劊子手,都是反革命份子,內戰戰犯。杜家起義軍裡的杜曾一夥之所以發展,一是與杜弘各自壯大自己,二是在李特父子與西晉朝廷王軍在秦州益州梁州一帶血腥抗戰的時候,杜弘在湖南響應,杜曾在湖北響應。杜曾在湖北站住腳了,那是因為益州刺史羅尚帶兵進入益州造成的空虛。王?有很多兒子,王曠、王頤、王彪、王胡等,大兒子王曠死於307年幷州高都、長平之役,那一戰東海王司馬越的西晉王軍大敗於劉淵劉聰之手,王曠在從幷州向司州豫州一路潰敗的途中被敵人追擊而死,幸好父親王?以及各家家眷提前安頓好了,得以安然來到荊州避難。
王?倖存的在荊州江陵得以生長的子孫,後來也大半都與王舒一起遷移到紹興會稽一帶去了。應思遠與王澄王?王舒等家族數代關係密切,他後來想到朝廷裡去做官,還不是看到在朝廷的王家人脈帶給他的政治前途,去朝廷裡做京官那是前途一片光明,所以他儘管對王敦有意見,可是就算做個閒散小官他也願意,他知道遲早有機會在朝廷裡找到機會的,他就是要攪合在司馬家和王家的家務事裡。
八王之一的成都王司馬穎與河間王聯手,他們一直在數年中參與中原內戰,雖然最後敗給東海王司馬越與司馬越的弟弟司馬騰,成都王自己也逃往長安去了,像石勒這樣的人物卻都是因為參軍以後投靠了二王的部下開始的。琅琊王家的子弟,在八王之亂中,也還是有幾位喪生,但大都得以倖免並各自延續,這不能不說琅琊王家善於在亂世中立身。但是以王戎為例,他們本來並不是身處亂世而是在和平年代過於貪婪腐敗並導致推動了朝政的滅亡,說實在,王戎家族卻是可批可恨的。
303年,李特等李家子弟在益州英勇犧牲以後,起義軍在李流李雄的帶領下繼續與王軍作戰。羅尚告急從梁州傳到荊州豫州各地,這荊州與豫州交界的地方,就有打著參軍的旗號想來進入四川的,雖然他們有的人並不知道李特已經戰死和益州戰局的真正真相,但是這些人大都是想支援李家子弟去了。所以西晉朝廷殘軍就要鎮壓這些心裡想跟著響應的,京師洛陽以北的幷州的局勢也在惡化。先是做王戎參軍,後來而與羅尚一起成為王澄參軍的劉喬,這時候從中原八王之亂敗下陣來的劉喬在做豫州刺史,他負責維持豫州的秩序,劉聰與石勒軍隊淪陷洛陽,賊軍南下,劉喬等只得數處應付,北有劉聰石勒自幷州冀州南下,席捲司州袞州雍州豫州徐州等地,他們勢大難敵,西有李特等氐巴族人在秦州益州與官軍連連鏖戰,而豫州以南,民情不穩,各處賊人四起,造反與兵變此起彼伏,前後發生戰鬥的一共數次,以賊首亂首為名列出來,有張昌、陳敏、石冰、王如、杜曾,杜弘等等。
永嘉南渡的軍民在司馬睿與琅琊王家的指揮,奮力剿滅這些烽煙盜賊。陶侃擒獲從豫州流竄到荊州江州一帶的張昌,張昌手下石冰流竄壽春(今天的安徽合肥一帶),陳敏剿滅之,但是陳敏後來自己發動兵變,被親家甘卓剿滅。王如是京師司州來到荊州的流民,在荊州作亂後次數打敗朝廷王軍中將山簡的軍隊,後來王澄山簡還有劉喬終於把王如打敗並趕跑,王如帶著殘兵投奔了正在江州的王敦。
杜曾就在王如起事時候聚義,他本來是跟著杜弘父子的,這時候他來到湖北,開始與王如一起戰鬥,打擊王軍消滅王軍。後來王如與杜曾不和,因為杜曾父子等數萬蜀地之民本來就是益州李特而逼出來的成都流民,杜曾來找王如尋找出路,開頭還比較投契互相支援,但是王如過分自私,導致先壯大而後大敗。杜曾被江陵王軍阻截,無法與父親和弟弟杜弘聯絡呼應,漸漸地聯絡上了杜曾便壯大了自己。因為李特雖然戰死,但是李流李雄開始轉敗為勝,新聞有好訊息。杜曾率部在豫州荊州以及梁州一帶的山地活動,大大打擊了以王澄劉喬山簡為首的西晉王軍,但是杜曾被來自東晉的王軍支援,周訪甘卓受陶侃委託先後攻打杜曾,杜曾敗給周訪,最後投降。王敦本來想把杜曾學王如一樣收留,但是已經接受招撫的杜曾被周防下令暗殺,最後杜曾殘部還是投靠了王敦。他們既不想投靠王澄王?,但是琅琊王家卻勢大,而他們又不想投靠周訪甘卓,所以選擇了王敦作為歸宿。杜曾的餘部和杜弘的餘部一部分,後來都在王敦兵變中戰死,雖然到了建康,可是他們只能看著建康朝廷司馬睿稱帝併成立文武班子大臣機構,而沒有能力傾覆建康朝廷。
各路義軍,後來在東晉朝廷的招撫與剿滅並舉之下,一部分也學祖逖一樣做了王軍,既然是王軍,就要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