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欺庶民,隱瞞皇族身份也是迫不得已,倒是司馬敦與司馬睿在一起,因為經常讓司馬睿在公開場合露面,這才將揚州的事物打理得比荊州好,也是司馬越的偏心,這才給了琅琊王機會與東海王的兒子爭奪皇位。司馬越本來倚重王敦一些,希望王敦在揚州幫助他這個老子在局勢惡化的時候退到徐州去,沒有想到他是要退過去,而王澄已在打算經營好荊州,就算不是為了讓老子退到荊州來,也得在荊州與揚州的權力爭奪裡佔據主動。王澄與王敦一爭執,而王敦在王澄的逼迫下換渾了,兩人都沒有及時接應到老爸的逃難大軍,竟然沒有及時支援而讓老子和眾多司馬家族的大大小小的皇族一起在豫州陳郡一帶覆沒。
隨後幾年之中,王澄與王敦兩個為了此事爭執不休,一度給司馬睿在建康收買人心機會,最後王澄王敦兩人在王敦家裡爭鬥發生手足相殘的著名事件,導致琅琊王家無法解釋東海王這一支司馬家族的內部問題,王家只好隨即去向司馬睿靠攏,希望司馬睿出面調和,司馬睿對琅琊王家是需要拉攏的,所以極力給王敦做和事佬,並建議王敦採納大量王家弟子在江干各個地方任職。王澄雖然死了,但是王澄與王敦兩家為此對司馬睿都感到比較信任,這才有繼續隱姓埋名借用王家弟子的名號,從而導致最後就連王敦(司馬敦)都不能說出自己真實身份的結果。
司馬越在苟?的事情上沒有處理好,讓苟?給氣死根本就不值得。他氣死了,石勒攻打上來殲滅了他的有生力量,直接導致整個東海王派系的徹底瓦解。司馬越死到他的大軍被石勒消滅的兩個月裡,苟?還在不斷地與司馬越一夥爭奪權力,苟?不斷地拉攏司馬越一夥裡面的領兵將軍,“回師京師去接應晉懷帝”頗能收買人心,苟?手裡有晉懷帝給的詔書,苟?給晉懷帝封為大將軍大都督,管理青、徐、?、豫、荊、揚六個州的軍事,苟?要司馬越手下將軍統統聽從他的號令,所有軍隊返回京師,而只能留下一部分隨著東海王王妃帶著司馬越的靈柩返回徐州去。司馬越手下就連王衍都是左右不定了,王衍本來就不懂得指揮軍隊,他又在後面沒有及時與司馬越會合,說不定他與苟?想搞好關係,所以就拖延在後面不讓司馬越集中他手下的將軍和士兵,司馬越多半還是比較生氣王衍的,可是事情緊急到他已經來不及懷疑王衍,他已經是病入膏肓,就連兒子們都意見不統一,有的兒子主張到荊州去,有的兒子主張到揚州去,最多的是和司馬越一樣的主張到徐州去。跟著來的皇族那麼多,又不是隻有司馬越這一支皇族,七嘴八舌地說來說去,沒有一個看得到自己大隊伍的危險處境。苟?也是,他此時正在京師裡出來找司馬越搬救兵給皇上,既然要保衛京師,就算要對付司馬越,那也要先一致對外,見解決前趙後趙的進攻再說,哪裡有戰前內訌的,那還不是自尋死路啊。苟?想帶著晉懷帝也逃出洛陽,可是洛陽已經給包圍了,皇帝想跑也跑不掉。司馬越對苟?就是這樣利用的,苟?就是以保衛京師的名義請他留下來,自從苟?趕跑王彌又打敗石勒並殺死汲桑以後,苟?就受到司馬越的大力表彰,所以就讓苟?以重任的名義留守洛陽,苟?不好好組織堅守洛陽,反而要對付司馬越,也是擅離職守要開溜。司馬越已經鐵了心的想要逃跑了,苟?還有什麼法子呢。苟?也跟著司馬越之後,帶著他的手下逃離洛陽,一邊還口口聲聲說是要給晉懷帝討伐東海王去的,沿途在司馬越大軍不遠,幾乎成為王彌石勒等的打擊物件,幸虧苟?手裡只有軍隊沒有家屬逃難人員,這才能夠打敗石勒等的進攻得以自保。
苟?帶領一幫子人在豫州梁國東北的蒙城一帶集結,也不接應司馬越大隊軍民王公,看著這支軍民王公大隊伍被石勒消滅。他只是在兗州蒙城一帶收拾逃脫出來的殘兵,收容了一些士兵以後,他以自為是,要想接應洛陽的晉懷帝出來到梁國,石勒豈會看著苟?進攻洛陽。不到三個月後,在311年9月,苟?一夥被石勒打敗並在蒙城捉住,儘管是殺他過去老上級汲桑的元兇,石勒也不殺他,就是把他銬起來整天站在軍營裡看著聽著石勒如何調兵遣將。
回頭說東海王司馬越,他帶領二十多萬軍民,從京師出來,是討伐反賊還是打算逃跑,已經說不清楚。要說是二十多萬軍隊,絕對不會在穎水河不堪一擊,要說司馬越不是帶著軍隊再次離開京城,為什麼永嘉南渡的軍民又有九十多萬呢?唯一的解釋就是王澄王敦與司馬睿等逃出京城以後,一路到處宣揚,裹挾著幷州冀州司州豫州兗州雍州等各個郡縣的百姓一起南逃,司馬越對於兩個兒子的行為放任不管,認為這是對他東海王有利的事情。永嘉元年至永嘉三年中向南難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