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曼·拉什迪代表作之一《午夜之子》於1981年首獲布克獎,並於1993年獲布克獎25週年獎,又在布克獎40週年上榮獲“最佳布克獎”。時間越久,拉什迪和《午夜之子》的價值越加耀眼。
從文學的影響力上來說,在20世紀,也許只有馬爾克斯以及《百年孤獨》能夠和拉什迪並稱雙璧——二人都開啟了世界文學的新時代。馬爾克斯的成功,代表著拉美文學在世界範圍內的成功;而拉什迪的成功,則代表著印度次大陸文學在世界範圍內的成功——只要看一看最近十年的布克獎、普利策獎名單中印度次大陸裔作家的獲獎比例,就可知曉。
幾乎拉什迪的所有作品,都在處理宏大的主題。每部小說主題都很集中,比如《羞恥》處理的是家庭與巴基斯坦歷史,《午夜之子》處理的是印度次大陸分裂的歷史,童話小說《哈倫與故事海》處理的則是善與惡的鬥爭,《摩爾人的最後嘆息》處理的則是母親與愛……這些主題,充分體現了拉什迪的文學野心。拉什迪利用卓越的“神話重述”能力,將小說主題與色彩斑斕的故事相互疊加,層次複雜,肌理豐滿,足以使他進入最好的小說家行列。
第四次婚姻散夥
拉什迪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爵士,文壇地位攀上新高峰,情感生活卻再次受挫,第四段婚姻遭遇觸礁,小他24歲的印度裔模特妻子拉卡希米離他而去。被世人矚目的婚姻,僅維持3年就瓦解了。
年逾花甲的拉什迪其貌不揚,禿頂且矮胖,和身材高挑年輕貌美的第四任妻子站在一起,曾被媒體形容是“美女與野獸”的結合。第四次婚姻的結束,是拉卡希米提出來的,其原因是拉什迪非常以自我為中心。
拉卡希米1971年出生於印度新德里,在美國長大,畢業於馬薩諸塞州一所大學的舞臺藝術專業,後來開始了職業模特生涯。她身材高挑,有巧克力色的肌膚,一頭濃密的長髮,五官分明,目光迷離,業內人士稱她是“神秘和*的完美結合”。她先後成為範思哲、阿瑪尼等著名品牌的簽約模特,玉照上了許多著名時尚雜誌的封面。
拉什迪與拉卡希米在紐約一場名人派對結識,一見鍾情,當時他和第三任妻子威斯特仍有婚姻關係。由於拉什迪不是自由身,加上兩人的名氣和年齡差距,因此關於他們的緋聞是紐約最熱門的市井談資。為了和拉卡希米共結連理,拉什迪支付威斯特至少500萬英鎊才獲得自由之身。拉什迪約有800萬英鎊的財產,結束和拉卡希米的婚姻,對這位文豪而言,將是另一次感情與財務的創傷。
前妻都是出眾才女
拉什迪和第一任妻子克拉莉薩·盧阿德於1976年結婚,同年有了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克拉莉薩出生於英國上層社會,受過良好的教育。拉什迪憑藉這次婚姻打入了英國的文化圈,在文學方面的才能逐漸為英國人所認識和接受。1987年,他與英國著名的企鵝出版社簽了約,邁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同年,兩人離婚。
還不到一年,拉什迪就邂逅美國作家馬麗安娜·威金斯,兩人1988年初結婚。馬麗安娜其時已頗有名,後來出版多部暢銷小說,得過多個文學大獎。但1989年霍梅尼的死刑令,讓他們結束了這場姻緣。
被追殺的拉什迪在倫敦東躲西藏,真正過了近10年的單身生活,直到1998年與英國作家兼出版商伊麗莎白·威斯特結婚。夫妻倆生了個兒子,還合作出版了一本印度文學集,被倫敦的文學圈譽為佳偶。拉什迪將妻子稱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說伊麗莎白是他“背運之中遇到的福氣”。但好景不長。1999年底,拉什迪想搬到紐約去,伊麗莎白卻認為留在英國對孩子的教育要好得多。夫妻倆誰也沒能說服誰。拉什迪於次年初搬到紐約曼哈頓,兩人日漸生疏。 txt小說上傳分享
薩爾曼·拉什迪 傳奇經歷(2)
仍然活在威脅之中
拉什迪屢離屢娶,符合他的一貫作風。自從霍梅尼對他發出死刑令後,他就是一副不以為然的神態,頻頻在歐洲和美國各地現身,參加各種大型*,出席各種頒獎典禮,後來還當選國際筆會美國中心主席。
事實上,拉什迪對自己面臨的威脅心知肚明。《撒旦詩篇》的日文譯者死於非命,義大利文和挪威文譯者受到莫名攻擊。伊朗政府直到1998年才宣佈不“認可”死刑令,但並沒有廢除。因為按照*法律,只有頒佈法令的人才有權撤回,而霍梅尼早已作古。也就是說,從穆斯林的法理上講,死刑令依然有效。
在死刑令頒佈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