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部分

觀念對於19世紀的物理學家是太根深蒂固了,於是他們設想,宇宙中存在以太,以太是宇宙的屬性,就像地圖上的經緯一樣。任何距離的測量,都可以相對於以太作出。以太瀰漫於整個絕對空間中,電磁波就是在這雲霧狀的以太中的擾動。

1887年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沒有檢測到“以太風”的存在,各種彌補以太假說開始出現:牽引假說、完全帶動說、附面層牽引說、發射假說等,結果,一個個的假說都被證明不能成立。

與此同時,洛倫茲假定,原子間的作用力主要是電磁力,原子就分佈在其他原子對它的電磁作用的平衡位置上面,根據麥克斯韋方程組可以計算出粒子周圍的電磁場,洛倫茲電子理論推論到一系列的驚人的結論:

長度縮短:當粒子以速度u相對於以太運動時,計算發現力場不再是球對稱的,等勢面變為一個旋轉橢球,垂直於運動方向上的直徑不變,而在運動方向卻以比率 縮短。一條相對於以太靜止時長L0的測量桿,當它以速度u沿著長度方向相對於以太運動時,將具有長度L= L0 。但是,如果杆垂直於運動方向,它的長度不會改變。

質量變大:電磁質量是粒子相對於以太的速度u的函式,在用陰極射線(即電子束)測量荷質比(e/m)的研究中,發現整個質量隨著u的增大而以比率1/ 增大,即m=m0/ 。其中m0是粒子在靜止以太中的有效質量,因為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而原子又是由一些帶電部分組成的,一般質點的質量,包括諧振子的質量,也遵從上面這個關係。

時率變慢:由於倔強係數也源於分子間的電磁力,它也應該是u的函式。

透過計算,洛倫茲得出T=T0/ ,T0是鐘相對以太靜止時的週期,即運動的鐘比靜止的鐘走得慢!

洛倫茲理論的出發點是:在電磁現象中存在一個絕對靜止的“以太”參考系,因而相對性原理不適用於電磁現象,可它本身又導致“以太漂移”無法測知,光速在所有慣性系中都相同這樣一個邏輯結論。洛倫茲理論中存在著“絕對時間”和“絕對長度”,它體現在對“以太”靜止的鐘和尺的測量結果中,但因為“以太漂移”無法測定,我們又無法修正我們的時空測量結果去得出這些絕對量。

結論:洛倫茲推論已經走到科學的前沿,他根本的問題是被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的思維給困死了,沒有進一步提升理論。

2.相對原理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題目為“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

狹義相對論的第一個基本原理:物理定律對所有慣性參考系都具有相同的形式。也就是說,在實驗室進行任何物理實驗都無法確定實驗室是絕對靜止的,還是絕對處於均勻直線運動狀態。

()免費電子書下載

狹義相對論的第二個基本原理:光速與光源運動無關。可以表述為:真空中光的傳播速度在各個方向都是相同的,與光源的運動無關。

狹義相對論得出一個自相矛盾的結論。我們認為速度從一個參照系轉換到另一個參照系的“常識相對論”和愛因斯坦的“光在所有慣性系中速度相同”的假設相牴觸。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愛因斯坦的假設才是正確的:要麼距離相對於兩個慣性系不同,要麼時間相對於兩個慣性系不同。實際上,兩者都對:第一種效果被稱作“長度收縮”,第二種效果被稱作“時間膨脹”。

狹義相對論的價值在於否定了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愛因斯坦實際上是將洛倫茲理論的前提換一下,即不承認以太,而假定光速不變,理論的結果則引用了洛倫茲推論。

結論:首先做出驚人推論是洛倫茲,愛因斯坦後來提出光速不變這個假設,否認了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思維的束縛,另外將洛倫茲推論從電子理論提升到整個物理學的高度。

3.長度收縮

狹義相對論第一推論:長度收縮。

長度收縮有時被稱作洛倫茲收縮。在愛因斯坦之前,洛倫茲就已經求出了用來描述長度收縮的數學公式。愛因斯坦意識到了它的重大意義並將其植入到相對論中。這個原理是:參照系中運動物體的長度比其靜止時的長度要短。

圖一: 長度收縮圖

上圖的尺子在參照系中處於靜止狀態。一個靜止物體在其參照系中的長度被稱作它的“正確長度”,一個碼尺的正確長度是一碼。下圖的尺子在運動,用更準確的話來講:我們相對於某參照系,發現尺子在運動。長度收縮原理指出在此參照系中運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