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還有河內級兩種級別的戰列艦都只是入門級的戰列艦,建造時間比較久遠,噸位也只有2萬1千噸。這種級別的戰列艦現在大英帝國的海軍已經完全淘汰了,大明帝國海軍也只有在非重要位置上還在湊合使用。
因為日本海軍比較窮,所以只能節約並且利用每一點戰力,所以薩摩還有河內兩級戰列艦依舊還在日本海軍序列,被編為預備艦隊,一般駐守在本土作為戰略預備隊來使用。這麼做的主要原因就是這四艘戰列艦的航速都太慢了,跟不上日本主力艦隊的速度了。
除掉這四艘老舊的戰列艦之後,日本海軍的戰列艦中間力量是金剛級四艘戰列艦,還有扶桑級的兩艘戰列艦。這兩級戰列艦一共有六艘戰艦,是日本海軍賴以和大明帝國北海水師對峙的核心戰力。
這些戰列艦都削弱了自身的裝甲,加強了航速方面的優勢。日本海軍一直師從英國,將航速看做是艦隊搶佔有利陣位並且贏得海戰勝利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和德國還有大明帝國對海軍的認知有所不同,他們覺得更厚的裝甲更高的存活率更重要一些。
金剛級戰列艦是日本參考英國戰列巡洋艦設計而製造出來的一種“有日本特色”的戰艦。它的裝甲比英國人更看重的戰列巡洋艦更厚實一些,並且採用了同樣的火炮,卻因此降低了自身的航速。
如此改裝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沒有大英帝國那樣財大氣粗,所以不得不將巡邏破交用的戰列巡洋艦,在決戰的時候充當主力艦使用。這也是窮國不得已做出的妥協,因為沒有經過實戰的檢驗,還不好分析這一改進究竟效果如何。
同樣的,日本海軍也在努力的發展,儘量追趕真正海軍強國的腳步。所以它的新式戰列艦伊勢級還有長門級,就都是真正的戰列艦設計了。這兩種戰列艦擁有更厚重的裝甲,使用了更先進的發動機,航速也更快了一些。
而為了對付明軍戰列艦在絕對數量上的優勢,日本海軍還在想盡辦法提高單艘戰列艦的作戰能力。
他們在伊勢級還有扶桑級兩級戰列艦上使用了356毫米口徑的主炮,這一點倒是和大明帝國主力戰列艦使用的火炮口徑相同。可是日本人在自己的戰列艦上一口氣塞了6座雙聯裝主炮塔——是大明帝國戰列艦的整整一點五倍!
狡猾的日本海軍用這樣的方式,將伊勢級還有扶桑級戰列艦打造成了一種能夠在火力上碾壓任何一種大明帝國海軍戰列艦的存在。當然這種設計也只是日本人自己的小聰明而已,它並不是真正的提高了戰列艦的整體作戰能力,而僅僅是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後加強了火力密度的變態選擇罷了。
前文提到過這種設計實際上是存在缺陷的,這種讓炮塔密佈在戰列艦的每一段艦體上的設計,最終導致的就是裝甲主防護帶的綿長。糾結到最後就直接造成了彈藥庫裝甲防禦不足的惡果,同時埋下了鍋爐機艙緊靠彈藥庫的佈局隱患。
所以在伊勢級戰列艦之後,長門級戰列艦取消了這種太過追求火力的設計,將設計迴歸到了主流的4座雙聯裝主炮塔上。但是日本人可不願意在同等效能上和大明帝國龐大到僅次於英國海軍的水師拼數量,所以他們依舊在強化著單艘戰艦的效能。
經過一年的改造,陸奧號戰列艦還有新建造的長門號戰列艦,都安裝了更大口徑的火炮——410毫米口徑的巨炮!這在當時的海面上,已經算是最最巨大的火炮了。不過可惜的是這個專案是和錫蘭合作完成的,火炮的體積還有後坐力都決定了,日本只能使用在長門級戰列艦上。
在大明帝國建造的新式戰列艦入役之前,日本搶先下水了一艘長門級戰列艦。並且完成了兩艘新式長門級戰列艦的改裝。不過能夠正面挑戰大明帝國海軍戰列艦的,依舊只有兩艘長門級,兩艘扶桑級和兩艘伊勢級,以及四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
刨除正在修理並且進行現代化改裝的兩艘扶桑級戰列艦,日本能夠拿得出手的戰列艦,只有8艘而已。而在新的長門號戰列艦入役之前,日本只有7艘戰列艦可以進入戰鬥序列。
這也是為什麼說,等到大明帝國的5艘戰列艦進入到現役之後,日本海軍只有7艘戰列艦可以迎戰的原因。不過隨著新長門號戰列艦入役,這一數量被提升到了8艘,而且日本人還在努力的改裝扶桑級戰列艦,讓它們擁有對戰大明帝國頂級戰列艦的能力。
“司令官閣下……現如今我們能集結起來的兵力,是14艘戰列艦,而大明帝國正在建造的五艘戰列艦眼看就要完工,總體實力上我們並不佔有優勢。”一名軍官站在剛剛搶著完工的新長門號戰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