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9部分

,一邊用手指著遠處一個接近7米高的類似印刷機一樣的巨型裝置。那個巨大的裝置正在轟鳴運作著,噪音傳到王珏身邊來的時候依舊非常巨大,讓他和陳昭明兩個人說話的時候,不知不覺間已經是在扯著嗓子在喊了。

“司令官!那是一臺軋機!是用來將鋼坯軋成坦克用的裝甲鋼板的……”提起這個裝置來,陳昭明就一臉的自豪表情了。大明帝國因為工業起步較早,工業底子也較厚,所以在傳統工業上擁有著比其他國家更大的優勢。比如說中國有可以為戰列艦生產裝甲板材的軋鋼機,寬度已經超過3米,特種軋鋼裝置上的輥身,長度已經接近4米。

當然,為坦克生產裝甲鋼板的軋鋼機,寬幅並不需要那樣誇張。不過眼前的這個軋鋼機個頭也不小了。畢竟軋鋼機需要將生產出來的鋼坯軋成鋼板,自身的結構強度,就要比鋼材的強度要高。雖然鋼坯是要被加熱成炙熱柔軟的狀態,但是其本身的硬度依舊還是非常驚人的。

整個軋製鋼板的過程不可能一氣呵成,每一道工序都要嚴格執行,最終原本厚重巨大的鋼坯,會在軋鋼機的一次次錘鍊碾壓下,變成厚度合格的鋼板。這些鋼板將被焊接到坦克的正前方,為後面的車組成員還有發動機裝置已經彈藥提供保護。

最開始的時候1號坦克的原型車採用的是鉚釘結構安裝鋼板——也就是在坦克正面的裝甲上密密麻麻的打上鉚釘,用這些鉚釘來固定這幾塊厚重的鋼板。可是後來因為車體重量的問題,以及嘗試更新技術的想法,最終採用了焊接車體結構。

這即便是在幾十年後,也是一個先進的舉措,不過在當時看來,這種剛剛開始在海軍造船領域掀起的焊接技術狂潮,還是太過好高騖遠了一些。首先就是建造耗費時間並且佔用大量稀少的焊接技術人才,其次就是讓坦克的製造成本有些居高不下。

最終的妥協結果,就是坦克在非承受攻擊的底部還有內部,採用鉚接結構來節約成本和生產時間,在正前方的裝甲防護地帶,採用更加結實的焊接技術。

那臺軋鋼機在王珏的注視下繼續工作,幾名工人在機器的周圍忙碌著,他們控制著一塊塊燃燒成赤紅色的鋼坯進入軋鋼機,經過一次次的滾壓,原本的鋼坯一點點的變薄,最開始的時候是300毫米厚,最終變成1號改進型坦克車體前面30毫米厚的裝甲鋼板。

有的時候你不得不佩服人類的智慧,利用兩個滾筒相向滾動時候的吸附力,設計出用兩個大型輥軸去軋壓鋼材的機械。就如同現代影印機捲入一張a4列印紙一樣,軋鋼機一塊接著一塊的捲入燒的如同岩漿般赤紅的厚實鋼鐵。

陳昭明在一旁大聲的為王珏介紹著這個巨大的裝置在使用之前,那些巨大的鋼錠已經經過了無數道工序,才最終成為特種鋼材,被運用的坦克之上:“這些特種鋼從選礦上就和普通的鋼材有區別,每一道工序都是無數工人們集體勞動的結晶!”

說到這些專業知識,陳昭明都已經無法細緻的講解了,他只好又叫來了一個工廠內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工程師,請他粗略的給王珏介紹一下坦克需要的鋼材,是如何被生產出來的。

被找來的工程師也沒有推辭,直接就開口從遙遠的最前端開始介紹起來:“將軍……首先就是要將礦石處理成礦粉,具體是怎樣處理的,我可以和您說上一整天。我想您也不會對這方面的事情太感興趣,所以為了節省您的時間,我只粗略的說一下……”

他指了指車間大門外面,遠方不斷冒著濃煙的幾根巨大的煙囪,對王珏喊著說道:“經過複雜的研磨和選礦之後,優質的鐵粉將被分離出來,作為原材料混入助燃劑等新增物再進入高爐內煅燒,最終形成可供鍊鋼的鐵原料。”

“然後將這些鐵原料加入合適的稀有金屬微量元素,一起繼續送入鍊鋼爐內冶煉,形成合適我們使用的鋼材。”那名工程師回過頭來,指了指正在工作的那個體積龐大的軋鋼機,對王珏介紹道:“形成鋼材之後,經過軋機制造成特種鋼板,隨後運往下一個車間,安裝在坦克上。”

說實話這是一個複雜的流程,實際上的步驟要遠比這個工程師描述的要多的多。聰明的中國人,聰明的外國人,最終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和探索,才將原本那些簡單到可憐的冶金裝置,發展成為如今這樣成規模,成體系的龐大冶金工業集合。

這裡的裝置上,從每一個簡單的細節一直延伸到每一個複雜的創新,都蘊含著百年來無數工程技術人員的智慧,都是數輩人辛勤勞動的結晶——任何一個科研技術的攀升都不是表面看上去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