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所以山口次郎也沒有反擊的打算,就帶著這些人一路向南。
這一次山口次郎可沒有半點幻想,他本著能走多塊就走多塊的原則,命令騎兵和其他部隊趕快南下,步兵也幾乎不休息,用潰敗的速度向南部轉移。
戰爭打到現在這個地步,朝鮮半島地區已經大局已定了,日本戰敗已經成為定局,現在唯一的變化,只是日本會敗得多慘而已。
如果日本部隊可以大批次的撤往本土,那這場慘敗就還算是沒有敗到家;如果大明帝國堵住了大量日軍,殲滅這些有生力量,日本的損失就大到難以忍受了。
所以,在一片混亂之中,日本軍隊急速向南撤退,連一點點反擊的意思都沒有,就是因為大家看的都很清楚,先到南邊的部隊,就有先上船離開的機會啊!
懷著這樣的態度,怎麼可能有日本士兵願意留下來,為整個撤退的軍隊和平民斷後呢?只能是一擁而上,先走為妙了。
於是整個撤退就失去了組織實際上,當三井孝宮在平壤戰死,最終朝鮮半島上的指揮權,被日本大本營交給了岸防司令熊本定的時候,整個指揮系統就亂了起來。
要知道三井孝宮死的時候,可是帶著差不多整個朝鮮半島的指揮系統一起陪葬的,原本他想用這個爭取十天以上的時間,讓南面的部隊從容的撤退。
可是他失算了,他這一失算,直接導致了後續的調動全部陷入到了被動之中。這也確實符合了,相持階段過後,日本沒有底氣和大明帝國一爭長短。
它所依靠的,無非是大明帝國內部的混亂,和複雜多變、互相掣肘的附近國家地區變化拖延而已。
現在因為戰爭開始,附近的形勢變得明朗,大明帝國少了掣肘,日本一個國家面對大明帝國的時候,就完全不是對手了。(未完待續。。)
452去日本
釜山,港口之內,日本海軍強行徵用的國內輪船波多丸號正在緩緩的靠岸,碼頭上已經擁擠滿了來自附近地區的日本平民,還有當地的守軍士兵。
為了能夠讓當地的平民能夠儘早的離開已經危機重重的朝鮮半島,日本海軍正在不遺餘力的護航幾條寶貴的航道。
原本顧及大明帝國的海軍,不願意進入朝鮮灣作戰的日本海軍,現在就更沒有精力去管南浦到青島之間的大明帝國的航線。
“別擠!別擠!再擠就要開槍了啊!”看守碼頭的日本軍官拎著手槍,氣急敗壞的盯著鐵欄杆那邊,等著上船的各種各樣的人。
有的是穿著貂皮大衣的商賈,手裡揮舞著鈔票甚至是金條之類的賄賂,還有不少軍官拎著行李箱,同樣在欄杆的那邊急不可待。
誰都希望可以早一點兒走上碼頭去,然後在擁擠的人群擠上船之前,找到自己的船艙,好好的休息一下,排解一下擔驚受怕的壓力。
這邊是擁擠的人群,那一邊卻留下了一條雖然並不寬敞,卻也同樣並不擁擠的登船小路,一個接著一個的人,正揮舞著“憑證”,拎著行李走向正在靠岸的波多丸號。
走在這條小路上的人,有的是高階軍官的女眷後代,也有的是日本國家特批的,優先要接走的部分重要人士。
被日本國內要求優先接回日本本土的人士,包括一些有前途的中年軍官家屬,還有一些寶貴的管理層人員。
當然,還有一些科學家以及移民之中的精英人士,包括學校裡的高階教師,以及社會名流們。
雖然仔細的甄別過這些人的身份,規定過這些人可以帶走的家眷,可人數還是超標了十倍,要運走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即便是這樣,還是有大量的人員以及物資運不走,物資只能傾瀉到海里去,人員就只能苦苦的在岸上等待著,等待著更多的日本船隻到來。
從戰爭開始到現在,日本方面已經運走了3萬多名特批的“特殊人才”,可是這遠遠無法滿足想要離開朝鮮回到日本的人這個時候的需求。
估計至少有100萬人希望離開朝鮮半島,還有另外30萬以上的正規軍值得運回日本,補充日本的青壯勞力。
但是出現這種情況的時間,是在20天前,也就是日本前線開始出現崩潰趨勢的時候,日本海軍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盡力強運人員回國的。
原本日本是禁止移民回國的,因為日本對外擴張的需要,必須讓日本人在朝鮮半島上永久的駐留下去。
可是隨著戰爭的發展,駐留在朝鮮半島上的日本人,卻成了寶貴的物資,必須要搶運回國去。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