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到五十萬,這已經是把羅耀國在香港收進的房產全部抵押以後才能弄到的款項了。
“嗯。”羅耀國聽了這個數字非常滿意,隨後又吩咐戴笠說:“讓吳重匯三十萬過來。然後再想辦法在北京擠兌一下通商銀行,等他們的票子跌下來以後,花個兩成的價錢收回來。呵呵,吳大帥拿去的鈔票現在應該還在京、津市面上流通吧?”
。。。。。。
收藏。。。。。。
一百五十二 擠兌啊!擠兌!
1925年4月,剛剛從一場內戰加革命的浩劫中熬出頭的古老中國;突然發現又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幾乎在一夜之間就降臨了。
擠兌風潮就要開始了。
不是中國通商銀行一家,而是幾乎所有的銀行現在都面臨著擠兌風潮。之所以是幾乎,那是因為還有幾家例外,比如兩廣福建的那些南洋資本和廣東資本的銀行就沒有擠兌,現在他們早就推行了法幣,早就沒有發鈔權了,自然也沒有人來找他們兌現。張老將的東三省官銀號也不在此列,作為戰爭的勝利者,他們印出來的鈔票暫時還保持的信譽,沒有成為一張廢紙。此外剛剛開張的蘇維埃銀行所發行的紙幣也沒有兌現的危機,因為這種紙幣是最先進的“紙本位”,根本就不能兌現。
擠兌首先在北京、天津兩地爆發。呃,不是羅耀國的陰謀。他的命令剛剛傳到北京,市面上的商號,店鋪就開始拒收大部分銀行的鈔票了。
這場危機的始作俑者有兩位,一是已經垮塌的曹錕、吳佩孚的直系北洋政府。二是在南中國割據自雄並且在強制推行法幣的國民黨當局。
長期以來中國的銀行業都和北洋政府在玩一種以鈔票換公債的遊戲。說得簡單一些,就是銀行用印刷出來的紙幣,換取北洋政府印刷出來的公債。呵呵,真是多此一舉,北洋政府自己印點鈔票自己花不行嗎?何必繞過圈子呢?
那是因為當時各行都有發鈔權,而且他們的信譽好像比政府還要高一些,老百姓們對政府印出來的鈔票不怎麼認帳,對商辦銀行倒反而信任一些。於是,這個公債換鈔票的把戲就開始上演了。當然,玩這套把戲的主要是北洋一系官僚資本所控制的銀行,比如交通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匯中銀行、北京通商銀行、北四行等等。
曹錕和吳佩孚的政府就是依靠這種方式從銀行籌到軍費,支援他們的戰爭,如果他們打贏了,統一了中國,這些銀行手中的債券或許還能有個保障。不過很可惜,這回戰無不勝的吳佩孚栽了,於是北京、天津的大批金融機構也要跟著一起吃倒帳。
不過,公債壞賬只是這次擠兌風潮的一個發源地,如果沒有另一個發源地國民黨的法幣政策的話,他們大概是能挺過這一次危機的。畢竟,這些花花綠綠的紙印得都挺精美,上面的數字據說也是能換到現大洋的。此外,這些鈔票還是當時中國經濟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潤滑劑,沒有它們的流通,整個貿易和流通會變成什麼樣子是不可想象的。除非有一種新的比它們更有力的紙幣出現來替代它們的作用,比如法幣。這個在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傢伙現在的信譽看上去還不錯。這個時空的國民黨地盤挺大,而且還有獨立關稅區和橫徵暴斂的各種稅收做後盾,比起那些銀行來好像也不差到哪裡,此外法幣更大的優勢還在於它背後的槍桿子,這些槍桿子雖然不能把銀元清出局,但是對付同樣是紙張的其他銀行所發行的鈔票還是很管用的。
兩者相加,危機就這樣自然而然的爆發了。於是,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在1925年4月某一天早上醒來時,突然發現他們即將要陷入絕食的境地了,他們口袋裡的那幾張、十幾張花花綠綠的鈔票差不多就要變成印刷品了。因為那些做買賣的商店,飯館,酒肆從這天起都開始拒收這些由各商辦銀行所發行的鈔票了。
鈔票失去了流通的作用,那它們還有什麼用呢?是放在家裡當年畫還是用來點香菸呢?似乎還是兌現成銀元最為妥當。就這樣北京天津地面上的大部分華資銀行門口就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千千萬萬的小儲戶們要兌現他們手中那幾張少得可憐的鈔票。
……
幾天後,擠兌風潮也在上海,這座遠東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和金融中心開始了。
十里洋場,外灘,中國銀行舊樓。張嘉?站在銀行大樓的天台往下望去,盡是一片黑壓壓的人群,從中行的大門口一直延伸出去,怎麼也望不到邊。這些都是拿著幾張、幾十張中國銀行鈔票的儲戶,過去是銀行的上帝,現在是銀行的催命符。
“公權,一切都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