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不會超過,因為它的人口在減少,勞動力奇缺。我們以後會知道這種人口決定論的悲觀論點是否正確。
縱觀20世紀,不管戰爭失敗也好,遭到佔領也好,遭受三次長期的熊市也好,日本的股票年收益率一直保持在,這是史密斯公司的統計。而根據倫敦商學院的統計,還有荷蘭銀行《2006年報告第二卷:101年投資回報統計》一書,當時日本股票的年收益率在。在20世紀後半葉,股市產生了的實質年收益率,雖然在20世紀的後10年進入熊市。在20世紀前半葉,也就是1899~1942年,股票的年實際收益率達到了,但是在1942~1946年,那一數字每年下降了32%。
安德魯·史密斯在2004年寫的一篇論文中,認為快速增長的經濟一般都會有較高的實際交易率,那就是薩繆爾森效應。安德魯·史密斯計算出來,1899~1942年間,一個日本投資者的投資年實際收益率為,但是對於一個外國投資者,由於日元年升值率達到,所以他的年實際收率為。接下來,1942~1946年間,隨著經濟萎縮和下滑,日元貶值,對本地投資者來說,其實際收益率為ǎ��雜詮�饌蹲收咴蛭�。1950~2000年,本地人的實際收益率為,日元升值後收益率上漲,因而對於國際投資者來說,年實際收益率應為。但是不要被這些表面精確的數字給愚弄了。
第八章 股市對戰爭的精確判斷(9)
真正重要的是日本股票在整個世紀裡的收益率,特別是20世紀後半葉的收益率。然而,正如當代德國一樣,在日本,1943~1947年間,有4年期的股價控制,然後在佔領的頭幾年裡,根本就沒有交易市場了。由於1945年起股市關門,造成了一片空白。
在你特別需要現金的時候,如果無法隨時出售股票,而且連續好幾年的情況都是如此,那麼,你還會認為股票是保值的最佳工具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可是別忘了,在那樣的年代裡,其他工具也達不到這樣的需求。當然了,黃金和珠寶是例外的。
在戰後嚴冬裡,在那段最困苦的歲月中,你會連黃金也拿出來去換些吃的嗎?當時身臨其境的人會告訴你這是肯定的,因為在那些艱難的日子裡,能得到棉衣和食物,真是比什麼都重要。人民首先要抗住寒冷和飢餓,然後才有發財致富的慾望。有一個歐洲家庭在戰爭前後一直生活在日本,他們發現換衣服遠比換珠寶貴得多,他們在那些困難的日子裡,就是用大量的毛衣和大衣換取食品,才活過來。
在日本,還有另外一種資產可以在戰時保持財富價值,在戰後還能讓財富升值,那就是商業和居住用地。日本是唯一一個工業國家,那裡的住宅一直在貶值,而不是升值。平均而言,日本的住房過了30年後就一文不值了,因為它們主要是用木頭蓋的,而新房蓋得又好又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大約有20%的人口擁有住房,而儲存良好的房子就會不停地買賣,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增值,以應對通貨膨脹,從而成為保持財富價值的工具。
在戰爭期間,有那麼多的城市毀於戰火,在戰後,人們對居所的迫切需求使得政府採取各種手段鼓勵建造房屋。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大量廉價房屋的建造,同時也造成了住宅的供過於求。這樣一來,老舊而貶值的房子就沒有再出售的可能了。即使在今天,二手房與新房的比例只有∶1,而在美國這一數字是∶1,英國則是∶1。在日本股市,只有1%的住房股,而其中只有3/5是可交易的。相比之下,美國和英國的這一數字則要高出10倍。這樣一來,在日本,非金融資產中住房的淨值百分比遠低於美國,日本人就要完全依賴養老金和金融資產,以備養老所用。這無疑會增加不安全感,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日本人都是那麼狂熱的投機家的原因。
相形之下,戰後日本的商用及居住用地卻成了極為可靠的投資。1950~1990年,日本人的名義收入提高了50倍,而土地價格卻提高了330倍。自1990年後,由於泡沫破滅,地價下降了許多,但是近年來地價又開始上漲。如果你在1940年擁有土地資產,那麼你就保住了你的財富,雖然在戰時那是不可流通的。然後,在戰爭結束之際,正如前面所述,如果你有一片耕地,你就要被麥克阿瑟政府強迫著,以極低的價格把地賣給政府,所以說,農業用地不是財富保值的工具。
然而,商業、工業和住宅用地在東京和大阪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你必須守住那塊地,哪怕在戰火硝煙中地上的房屋已化成灰燼,你還是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