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錦州的,必須要和孫鉁合力勸說這武夫離開錦州。誰知還沒張嘴,李信的話卻又讓他鬆了口氣,原來李信本就沒打算讓他和孫鉁留在錦州。
於是,劉宇亮便順水推舟,“如此,老夫便護送賢侄回山海關,這錦州便託付李將軍了!”
李信表示當仁不讓,再次強調,這次錦州之戰不比當年的高陽之戰,守高陽再不濟也是在大明內部,只要能堅守住早晚韃子都會退。而眼下錦州的情形卻大不相同,身在關外,朝廷能否收復舊地都是未知之數,留下來九死一生,所以孫鉁和劉宇亮兩個人必須走。可孫鉁卻決然不同意,“李將軍此言差矣,孫某身為寧遠巡撫,本就守土有責,此前寧遠失守沒有以身殉城便已經罪孽深重,如今有了將功補過的機會,若再畏難怕死豈不是枉讀了這三十多年的聖賢書?還有何面目去見君父?大不了,孫某在與李將軍攜手,將這錦州當作高陽,再來一次死中求活!”
聽到兩個人的對話,劉宇亮本來放下的一顆心卻又陡然懸了起來,乖乖的親孃呦,李信瘋了,孫鉁怎麼也跟著瘋?錦州孤懸關外,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在兵家眼中就是一塊死地,眼巴巴的抱著有何用?
劉宇亮更不懂的是,韃子為什麼要來打錦州。
“哎,都慢著,慢著,老夫怎麼覺得不太對味。錦州這城裡什麼都沒有,又失修破敗,韃子憑什麼放著山海關不打,來打這裡?李將軍是不是……”
後面的話劉宇亮沒有直言,卻是將自己的質疑明明白白的表達了出來。
其實,李信的直覺並不完全是空穴來風。代善十萬大軍聚集在山海關內外,表面上佔盡優勢,但終究因為有了錦州這顆釘子始終如芒刺在背,直到海上往來的海船被別闊兒一把火全都燒了,就此海路,陸路全部斷絕,錦州也就從一根刺升級為一顆釘子,一顆必須拔掉的釘子。
畢竟山海關附近是沒有足夠的百姓供其劫掠糧草的,而山海關又絕對不是旦夕可惜下的,更何況代善領著大軍久在權力中樞之外,又與其斷絕通訊,難免會疏離於皇位角力的中心,那麼便很有可能被邊緣化。
因此,李信猜測,表面上代善穩坐山海關外,從容作戰,實際上他的內心之中比誰都希望速戰速決,然後攜大勝之功返回盛京,在皇位爭奪戰中分上一杯大大的好處。
可以目下的局勢,戰事卻在朝著膠著的方向發展,代善的內心定然也是急躁不安的。而盛京方面多爾袞的強勢出擊,重創了陸九和海森堡,雖然未能竟其全功,但也在側面上反映出,兩黃旗支援的皇后和莊妃一定和他做了某些不為人知的妥協。多爾袞得到了足夠的好處,才放棄繼續待價而沽,出手去解救滿清權貴尤其是兩黃旗在遼陽一帶大量的田產莊子奴隸。
以代善之狡猾,也必然能嗅到盛京城中出現的微妙變化,如果多爾袞與兩黃旗果真妥協了,他很有可能就會被排擠出新權力中心之外,這是他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那麼與爭奪權力相比,拿下山海關便不再那麼重要,須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了權力基礎,有再大的功勳又有何用?再說,十幾萬大軍後路上還橫著一個錦州城,就像一根黃蜂毒刺死死的釘在其後路上。
只要代善下了回京的決心,那麼錦州這個帶毒的釘子必然就會成為其洩憤的目標,並且,為了保住此前一戰的成果,也就是整個遼西走廊,拿下錦州也是極為有必要的。
不詳的預感由此產生,黃勝和米琰等人的安危也陡然變的讓人不安起來。黃勝乃是黃妸之兄,如果真出了意外,有個三長兩短,如何能對得起……
李信的內心竟前所未有的紛亂了,“二公子……”一時之間,他竟有些詞窮了,他想不出還有什麼更有力的語言和理由,能夠讓這位孫二公子回心轉意。此人雖然忠直仁義,但卻是一頭不折不扣的倔驢,李信倒真希望他能像劉宇亮這等務實之人一樣,拋開那些所謂的氣節,離開此地返回山海關,留著有用之身豈不是比白白深陷此地好得多麼?
但話又說回來,正是他們身具了這種獨特的氣質,才讓這個晦暗的世界多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多了一些給人以希望的點點星火,若是這天下都是一些冷血無情的政客,李信真就找不到繼續拯救泱泱大明的理由了!
“都等等,都等等,都說這打仗的事不可兒戲,老夫瞅著錦州城破百城這個模樣,還能拿什麼來守住?”劉宇亮有一說一,這也是實情,既然不能說服孫鉁,那麼就用事實說話吧,受不住的城,還要守下去,豈不是白白的浪費大好漢家兒郎嗎?
誰知道還沒等李信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