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繼續保持硬橋硬馬,血腥慘烈的視覺風格。不過,張徹此次帶給觀眾的並不僅是感官震撼,影片故事亦未重複張大導演擅長的浪漫俠義,相反卻透過主人公馬永貞從“打出名堂”到“走向毀滅”的人生軌跡,令觀者體會到了現實的殘酷和人性的蛻變。
現在報紙上介紹的就是簡單的劇情,甚至主要人員的資料情況,重點推出的是陳觀泰的資料,王小虎不看不知道,原來陳觀泰竟然是一位功夫高手,師從大聖劈掛門陳秀中。1969年5月,新加坡舉辦東南亞國術比賽,香港的各派高手,都報名參加。陳秀中為了想替大聖劈掛門爭榮譽起見,選出他的得意門徒陳觀泰參加。比賽結果,陳觀泰在一連五場的苦戰中,先後擊敗了五位名重東南亞拳壇的高手,榮獲輕甲級冠軍。這時候東南亞那一處的報章,都把他的小史介紹出來,說他是陳秀中的弟子,大聖門猴拳的英雄,可以說得是一打成名了。這才被張徹挖掘來主演《馬永貞》。
“喲呵,採用的外籍演員還是澳洲摔跤手馬蘭奴呢,看來邵氏這次是鐵定跟協和對著幹了。”王小虎注意到演員表中有外籍演員參與,看完對方資料後知道這個馬蘭奴很受無線電視觀眾歡迎,邵氏這樣做無非是模仿《猛龍過江》的模式,利用外籍武林高手的名氣增加電影的噱頭,這已經是王小虎玩剩下的了。不過這種手法很容易吸引觀眾的眼球,想想自己將要創作的《葉問》中不是也要請一名日本空手道高手客串嘛。
“大家半斤對八兩,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向用《馬永貞》來超越我的《義俠》?邵氏恐怕要打錯算盤了”王小虎將報紙合攏不再理會,因為他之所以不惜一切代價的讓《義俠》上映,何嘗不是搶佔先機贏得票房呢?
王小虎現在完全可以預言《馬永貞》的票房成績無法超越自己的《義俠》,原因有很多:首先從劇本方面邵氏這次雖然改編自《山東馬永貞》,劇本在當時不可謂不好,可是跟自己這樣重生者比起來,劇本就太。。。。。。差勁了點。如果自己沒有拍攝《義俠》的話,《馬永貞》很有開能成為現在香港第一部黑幫片的鼻祖,甚至斧頭幫這樣的名詞也會被邵氏塑造為經典,可惜啊。
第二點就是武打設計方面了,《馬永貞》的武術指導是劉家良,對於這位影壇老將,王小虎是相當熟悉的,他知道劉家良是全香港第一個從武術指導做到動作導演的電影人,在李小龍去世之後,第二年他就跟張徹合作《方世玉和洪熙官》開啟“正宗國術”的路線,延續著李小龍真功夫衣缽,他的功夫片永遠在表現嶺南武術史的生動內容以及技術形成。特別是他1978年導演的《少林三十六房》,在片中加入大量描寫少林僧人練功場面而大獲成功,排名當年香港十大賣座電影之五。
可以說劉家班是70年代香港最有影響力的動作團隊,後來李家輝、馮克安、曾志偉、熊欣欣等人都是劉家班的程源,連香港金像獎第一集最佳女主角都是曾經跟隨劉家良拍攝《長輩》的惠英紅。
劉家良確實有真功夫,可是獲獎太少了,而且他的武打風格過於陳腐,並不懂的變通,成為了劉家良無法開啟票房的最大障礙,王小虎就記著2003年劉家良導演,吳京主演的《醉猴》票房很慘淡,可以說劉家良現在看起來很風光,風光個幾年也就會黯然失色的。
“武打動作中規中矩不是你的錯,錯就錯在觀眾們的胃口已經被我養叼了,家良大叔啊,你應該嘗試接受新事物才對”王小虎這樣壞壞的嘟囔著。
第…就是劇情了,王小虎都懶得再做什麼比較了,因為等《馬永貞》上映之後相信那些媒體記者肯定會對兩部題材相仿的片子進行比較,然後就會評出一個對比表,到時誰優誰劣立馬分曉。
回到家中的王小虎看到李少南還在勤快的收拾房間,雖然這孩子吧有些死腦筋,不過這態度還真不錯,家裡也省下請保姆了,很划算呢。
“師父您回來了?”李少南很有禮貌的打著招呼,然後埋頭繼續幹活,看來這孩子已經想明白了,現在不是提拜師的時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打動師父最好了。
王小虎進了書房開始陷入沉思,腦中好似放電影一樣將整部《葉問》回放了一遍,當然並不是完全回訪,他只記著最精彩的武打場面,還有簡單的劇情大概,在確定無誤之後,他開始創作劇本。
與一部電影鉅作情節的起承轉合累死,武俠片的動作場面也分作開打、僵持、轉折、結局四部曲。王小虎在設計一段武打動作時,首先需要根據劇本抓住這場戲的脈絡,這樣次啊能提綱契領的把握好打鬥情況的內在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