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二十五章 相談甚歡

看完了津市曲藝團的演出,宋依依揉了揉,樂得有些發酸的腮幫子,和莊墨象隨著現場的觀眾,一起出了鳥市曲藝廳。

下午三點多鐘,宋依依想著去買些狗不理包子,給師父帶回去,明天早上用蒸鍋熱熱,就可以配著白粥,當早飯吃。

莊墨象開著車,直接到了山東路上的狗不理包子老店。

即使不是飯點,這裡的食客也不少,聽著說話的口音,有不少是外地人。

宋依依點了需要打包的豬肉包、三鮮包、肉皮包,和莊墨象坐在大堂等位的椅子上。

排在他們前面的,是一對笑容滿面的老夫妻。

老人非常開朗,主動與莊墨象和宋依依,這倆年輕人,攀談著。

他說,自己在津市南開上的大學,後來就回了大西北的家鄉。如今,他年滿六十歲,光榮地退了休。他老伴早他三年退的休。

這次,他們故地重遊,先去看了夫妻二人曾經,共同的大學校園,然後來狗不理吃包子。

等到明天,就去看海、看曲藝表演,然後吃八大碗……

宋依依不知為何,這一世特別喜歡聽,有經歷的老人家,講他們年輕時的美好時光!喜歡看他們老當益壯,仍舊樂觀向上的樣子!

可能因為上一世,無論是父母,還是她自己,都沒有平安終老吧。

老人的老伴,本來想著制止老伴,因為故地重遊,一直興奮的言行。畢竟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喜歡聽老年人嘮叨。

但沒想到,眼前的男青年雖然沒有說話,但面上卻沒有不耐,而女青年則是滿眼的興致,不時地接上一二句,竟然是一老一少的陌生人,相談甚歡。

老人非常高興,給宋依依講起了,狗不理包子名字的由來:“在清咸豐年間,冀省武清縣楊村,也就是現在的津市武清區,有個年輕人,名叫高貴友。”

“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

“三年滿師後,高貴友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就自己開辦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

“他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俱全,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

“由於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

“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

講完了故事,這對老夫妻也排到了位置,臨去飯桌前,老人還熱情地說道:“你們倆以後要是有時間,我建議你們去銀市看一看。”

“那裡是塞上江南,可以看到大漠風光、滔滔黃河,還有歷史古城、賀蘭山和沙湖,很美的!”

宋依依站起身,笑盈盈地向老人家道謝。

隨後,服務員送來了他們要帶走的包子。

莊墨象把打包好的包子,放在車子的後部,宋依依仍坐在副駕駛的位子上,開車前往位於北馬路的紅旗飯莊。

從山東路到北馬路,是要經過鼓樓的。雖然作為津衛標誌的鼓樓,在五二年因貫穿道路,被拆除(二零零零年得以重建),但地名還是保留了下來。

鼓樓位於津市的市中心,平日裡是車水馬龍,人來人往。

今天,這裡的交通卻有些堵塞。

宋依依探出精神力,在鼓樓原址的地方,也就是大路中央,立上了牌子,有一群人正在進行採訪拍照呢。

車輛從兩邊透過,自然要慢許多。

原來,津市日報社為了迎接,即將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準備做一專版,報道津市科學技術發展現狀,以及這方面的傑出人才。

整版報道中,不光有文字敘述,還有相關的圖片。其中有一張,就是這些傑出人才,在津市市中心的合影。

經過的行人,多會放慢腳步,弄清情況。但卻沒有駐足旁觀的,他們或熱情地打聲招呼,或非常羨慕地多看兩眼……

車子過了這個地方,很快就開到了紅旗飯莊。

並不算太餓的兩人,沒有去包房,而在一樓散臺找了座位,直接坐下來。

來紅旗飯莊,宋依依主要想品嚐的,就是罾蹦鯉魚,它是老津市人心目中,再經典不過的傳統津市名餚!

罾蹦鯉魚是津市海河鯉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