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些都不重要了,歷史的車輪轟轟而過,能在期間掀起屬於自己的一抹煙塵已是不錯。
慶曆三年三月初三如期而至,這是一個大日子,大宋的武舉將大今天決出前三名來。
武舉受到的追捧自然比不上文舉,文舉在中華大地已經傳承幾百年,它作為朝廷選拔文官的一種制度,早已定形下來,為整個社會廣泛接受,即使是在五代那樣的亂世,文舉也基本沒有中斷過。
而武舉只在武則天時期短暫出現過,社會認同感有限,加上大宋立國以來一直重文抑武,使得武人的地位極為低下,連許多以戰功起家的勳貴之家,後代子孫也漸漸偏重於文事,想一下子扭轉整個社會的觀念是不可能的。
這次的武舉只能算是試探性的一小步,但只要能一直延續下去,那意義就非同尋常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正式的武舉大比從三月初一就開始了,每府勝出的前十名人選齊聚禁軍大校場,也就是上次許清與趙禎觀看軍演的地方,展開了劇烈的角逐,這次比賽由兵尚書王堯臣主持。
第一天許清就來看過一回,現在的禁軍大校場經許清上次提議,已經將四周的山林都圈了進來,變得龐大無比,軍方正在對校場作一些改造,儘量模擬出真實戰場的各種地形來。
今天是總決賽,作為武舉的首倡者,許清自然不會放過,老早便與曹佾等人來到校場,比賽是允許百姓前來觀看的,連初賽都看得津津有味的晏楠,更然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