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8部分

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後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撰寫《史記》。

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而且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

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三、肩負史家職責

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司馬遷身為太史公,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餘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

在《報任安書》中也透露出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續補摺疊

據司馬遷自序,史記全書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包括太史公自序),共一百三十篇。司馬遷去世之後,《史記》並沒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視。到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經過努力,才開始流傳,但到東漢時已經有了殘缺。

今本史記一百三十卷,篇數跟司馬遷自序所說的相符。但漢書司馬遷傳說其中“十篇缺,有錄無書”。三國魏張晏注:“遷沒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按:即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元成之間,禇先生補缺,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列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可見司馬遷編寫史記,只能說是基本上完成,其中有若干篇,或者沒有寫定,或者已經定稿而後來散失了。

張晏所認為禇少孫補的武帝本紀沒有標明“禇先生曰”,全篇又是從封禪書裡擷取的。清人錢大昕在他寫的廿二史考異中說:“少孫補史皆取史公所缺,意雖淺近,詞無雷同,未有移甲以當乙者也。或晉以後少孫補篇亦亡,鄉里妄人取此以足其數耳。”傅靳蒯成列傳所敘三侯立國的年代都跟功臣表相符,文章格調又很像太史公,禇少孫補作不會那樣完密,他也未必寫得出那樣的文章。所以張晏的話也未可全信。後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

漢元帝、漢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其中《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和《日者列傳》四篇由漢博士褚少孫補缺。

《漢書。藝文志》載馮商續補《太史公》七篇,韋昭注云馮商“受詔續《太史公書》十餘篇”,劉知幾認為續補《史記》的不只是褚、馮兩家,而有十五家之多。(想知道《神探貝斯特》更多精彩動態嗎?現在就開啟微信,點選右上方“+”號,選擇新增朋友中新增公眾號,搜尋“wang”,關注公眾號,再也不會錯過每次更新!)(未完待續)

555 史記 2

今本史記一百三十卷,篇數跟司馬遷自序所說的相符。但漢書司馬遷傳說其中“十篇缺,有錄無書”。三國魏張晏注:“遷沒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按:即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元成之間,禇先生補缺,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列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可見司馬遷編寫史記,只能說是基本上完成,其中有若干篇,或者沒有寫定,或者已經定稿而後來散失了。

張晏所認為禇少孫補的武帝本紀沒有標明“禇先生曰”,全篇又是從封禪書裡擷取的。清人錢大昕在他寫的廿二史考異中說:“少孫補史皆取史公所缺,意雖淺近,詞無雷同,未有移甲以當乙者也。或晉以後少孫補篇亦亡,鄉里妄人取此以足其數耳。”傅靳蒯成列傳所敘三侯立國的年代都跟功臣表相符,文章格調又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