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卻仍然對它的基礎和基本闡釋不滿意。
馬克斯。普朗克(k)提出量子概念100多年了,在他關於熱輻射的經典論文中。普朗克假定振動系統的總能量不能連續改變,而是以不連續的能量子形式從一個值跳到另一個值。能量子的概念太激進了,普朗克後來將它擱置下來。隨後,愛因斯坦在1905年(這一年對他來說是非凡的一年)認識到光量子化的潛在意義。不過量子的觀念太離奇了,後來幾乎沒有根本性的進展。現代量子理論的創立則是嶄新的一代物理學家花了20多年時間建立的。
內容
量子物理實際上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原子層次的物質理論:量子力學,正是它我們才能理解和操縱物質世界;另一個是量子場論,它在科學中起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作用。
舊量子論
量子革命的導火線不是對物質的研究,而是輻射問題。具體的挑戰是理解黑體(即某種熱的物體)輻射的光譜。烤過火的人都很熟悉這樣一種現象:熱的物體發光,越熱發出的光越明亮。光譜的範圍很廣,當溫度升高時。光譜的峰值從紅線向黃線移動,然後又向藍線移動(這些不是我們能直接看見的)。結合熱力學和電磁學的概念似乎可以對光譜的形狀作出解釋,不過所有的嘗試均以失敗告終。然而。普朗克假定振動電子輻射的光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從而得到一個表示式,與實驗符合得相當完美。但是他也充分認識到,理論本身是很荒唐的,就像他後來所說的那樣:“量子化只不過是一個走投無路的做法”。
普朗克將他的量子假設應用到輻射體表面振子的能量上,如果沒有新秀阿爾伯特。愛因斯坦(in),量子物理恐怕要至此結束。1905年,他毫不猶豫的斷定:如果振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那麼產生光的電磁場的能量也應該是量子化的。儘管麥克斯韋理論以及一個多世紀的權威性實驗都表明光具有波動性。愛因斯坦的理論還是蘊含了光的粒子性行為。隨後十多年的光電效應實驗顯示僅當光的能量到達一些離散的量值時才能被吸收,這些能量就像是被一個個粒子攜帶著一樣。光的波粒二象性取決於你觀察問題的著眼點。這是始終貫穿於量子物理且令人頭痛的例項之一,它成為接下來20年中理論上的難題。
輻射難題促成了通往量子理論的第一步。物質悖論則促成了第二步。眾所周知,原子包含正負兩種電荷的粒子,異號電荷相互吸引。根據電磁理論,正負電荷彼此將螺旋式的靠近,輻射出光譜範圍寬廣的光,直到原子坍塌為止。
接著,尼爾斯。玻爾(nielsbohr)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1913年,玻爾提出了一個激進的假設:原子中的電子只能處於包含基態在內的定態上,電子在兩個定態之間躍遷而改變它的能量,同時輻射出一定波長的光,光的波長取決於定態之間的能量差。結合已知的定律和這一離奇的假設,玻爾掃清了原子穩定性的問題。玻爾的理論充滿了矛盾,但是為氫原子光譜提供了定量的描述。他認識到他的模型的成功之處和缺陷。憑藉驚人的預見力,他聚集了一批物理學家創立了新的物理學。一代年輕的物理學家花了12年時間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
開始時,發展玻爾量子論(習慣上稱為舊量子論)的嘗試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接著一系列的進展完全改變了思想的程序。?
1923年路易。德布羅意(louisdebroglie)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提出光的粒子行為與粒子的波動行為應該是對應存在的。他將粒子的波長和動量聯絡起來:動量越大,波長越短。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想法,但沒有人知道粒子的波動性意味著什麼,也不知道它與原子結構有何聯絡。然而德布羅意的假設是一個重要的前奏,很多事情就要發生了。(未完待續)
267 物理學之量子力學 2
1924年夏天,出現了又一個前奏。薩地揚德拉。n。玻色()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方法來解釋普朗克輻射定律。他把光看作一種無(靜)質量的粒子(現稱為光子)組成的氣體,這種氣體不遵循經典的玻耳茲曼統計規律,而遵循一種建立在粒子不可區分的性質(即全同性)上的一種新的統計理論。愛因斯坦立即將玻色的推理應用於實際的有質量的氣體從而得到一種描述氣體中粒子數關於能量的分佈規律,即著名的玻色…愛因斯坦分佈。然而,在通常情況下新老理論將預測到原子氣體相同的行為。愛因斯坦在這方面再無興趣,因此這些結果也被擱置了10多年。然而,它的關鍵思想——粒子的全同性,是極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