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有一些憂鬱色調和悲劇意味,也都帶著幾分不合時宜的
執拗。陳家洛身上,或許也有一點這幾個人的影子。但海寧
不出武人,即使是軍事學家蔣百里,也只會講武,不大會動
武。
歷史學家孟森作過考據,認為乾隆是海寧陳家後人的傳
說靠不住,香妃為皇太后害死的傳說也是假的。歷史學家當
然不喜歡傳說,但寫小說的人喜歡。
乾隆修建海寧海塘,全力以赴,直到大功告成,這件事
有厚惠於民。我在書中將他寫得很不堪,有時覺得有些抱歉。
他的詩作得不好,本來也沒多大相干,只是我小時候在海寧、
杭州,到處見到他御製詩的石刻,心中實在很有反感,現在
展閱名畫的影印,仍然到處見到他的題字,不諷刺他一番,悶
氣難伸。
除了小學時寫過描紅格子之外,我從來沒練過字,封面
上所寫的書名和簽名,不值書法家一哂。對詩詞也是一竅不
通,直到最近修改本書,才翻閱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一
書而初識平平仄仄。擬乾隆的詩也就罷了,擬陳家洛與餘魚
同的詩就幼稚得很。陳家洛在初作中本是解元,但想解元的
詩不可能如此拙劣,因此修訂時削足適履,革去了他的解元
頭銜。餘魚同雖只秀才,他的詩也不該是這樣的初學程度。不
過他外號“金笛秀才”,他的功名,就略加通融,不予革除了。
本書的回目也做得不好。本書初版中的回目,平仄完全不葉,
現在也不過略有改善而已。
本書最初在報上連載,後來出版單行本,現在修改校訂
後重印,幾乎每一句句子都曾改過。甚至第三次校樣還是給
改得一塌胡塗。對負責校對的蔡炎培兄、明報出版部排字領
班陳棟兄及各位工友,常有既感且愧之念。
《金庸作品集》全部預計出四十冊左右。每一冊中都附印
彩色插圖(大陸版本收),希望讓讀者們(尤其是身在外國的
讀者)多接觸一些中國的文物和藝術作品。如果覺得小說本
身太無聊,那就看看圖片吧,書後那枚“金庸作品集”的印
章是金石家易越石先生所作,謹志謝意。
《作品集》的出版策劃與印刷,承沈寶新兄、陳華生兄兩
位協助良多,實深感激。
更多精彩,更多好書,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