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號召力,他的副手就是顧雍的孫子顧譚。
如果拍一個大片的話,陸遜就是正面的男一號,而全公主則是反派女一號。
男主角有了,女主角也有了,正反派旗幟鮮明,矛盾衝突層出不窮,所以說,這部宮廷陰謀大片很耐看的(馮小剛的《夜宴》只是照搬《哈姆雷特》而沒有看看我們老祖宗的東西可真是太可惜了,希望有人可以填補一下這個空白,別總是清宮戲大辮子或者外國的月亮才是圓的),至少從拍攝手法以及劇本來看,這部戲是大有內涵可挖。
至於本片最後是怎麼樣的一個結局,那就要看總導演孫權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想法了,他想讓誰贏誰就贏,想把誰寫死就把誰給寫死。
——通常來說,觀眾們的需求是:
過程可以隨便曲折,好人可以歷經磨難,場面可以隨便血腥,不是有人說了嗎,悲劇就是把靈魂撕碎了給人看,這樣才可以震撼人心,但是,甭管中間怎麼折騰,最後的結局一定要是正義戰勝邪惡,比如日本人的《女神的聖鬥士》,還有美國佬的《變形金剛》。
但是,這是在中國,有中國的國情,是不能隨便的和國際接軌的(不單單是油價的上漲和下跌),更是不能以我們觀眾的意志為轉移的。
那以什麼為標準?
當然是孫權的個人意願了。
孫權想讓全公主勝利,否則的話,就那個雜牌部隊,早就被陸遜等正規軍收拾的七零八落了。
下面,就來看看為什麼孫權要“逆歷史潮流”的站在我們廣大群眾的對立面上,導演出了這樣一出千載難逢的邪惡勢力令正義人士險些全軍覆沒的非主流藝術片吧。
42—21:殺戮,血雨腥風(4)
這部電影的結局,或者說答案,其實在那份“太子派”名單的奧妙中就已經可以看出個一二了。
首先要說的是,這不是孫權蓄謀已久的事情,因為如果孫登不死的話,肯定不會出現這種局面。
孫登死後,孫和毫無疑義的當上了太子之時,孫權也沒有產生如此的齷齪念頭。
關鍵是在孫和當上太子之後的8個月中,孫權,一直冷靜的觀察著朝臣動向以及有無結黨營私行為(這是千百年來幾乎所有的帝王都喜歡的,並且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個可怕的跡象,一個他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漸成事實。
世族們自覺的匯聚到了孫和的身邊,這個兒子的魅力還不小,他成功的整合了原孫登一派以及自己的團伙。
雖然這些團伙都是孫權配備的,而且,如此的團結向上也是難得的好事啊,但是,這位本就多疑的帝王卻不希望這種事情出現的太早,甚至超越了自己的想象,這就意味著江東世族尾大不掉和在政府中全面佔據了優勢。
不錯,孫權一直致力於推動本土化,但是,這個本土化最終形成之後不應該只有一個黨派的存在,而是多黨制度,不光有世族,還要有寒族,還要有外戚,還要有一些僑居的後裔佔據一些席位,這樣一來相互牽制,均衡發展,才有利於自己和未來的帝國繼承人掌控全域性。
也就是說,在孫權的眼中,應該是“求同存異,平起平坐,共同發展”,真正的控制大權的人,不是其中的任何一個黨派,而是孫姓宗室,皇權絕不容外人染指。
他本來以為孫登早逝,孫和上臺,會改變世族的壟斷局面,但是,不過半年的時間,他就失望了。
換湯不換藥,孫和未來的政府組合中還是絕少出現世族以外的人選,顧雍死了有他的孫子頂進來,張昭的兒子張休簡直就是年輕版的張昭,還有陸遜,廣結姻親,和張昭還有顧雍都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並且還把自己的族人中比較優秀的產品也給吸收進來。
這支隊伍越來越強大,按照自身制定的建隊方針有條不紊的完成著,並且很注重年輕化和換血。
這對於有著強烈集權慾望的孫權來說實在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就連自己都無法阻止,自己的後人可以嗎?到時候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到底姓什麼?
還姓孫嗎?是姓陸呢,還是姓張呢?
孫權此舉也是用心良苦,不是說陸遜等人忠心耿耿就對自己有利,有意無意,他們都在完善著本集團栽在政府中的絕對優勢地位,現在也許沒有事,但是將來不好講啊。
孫權的出發點和擔憂都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在中國,真正的強者和主宰只能有一個,利益均攤和輪流執政都是不可能發生。即便發生了那也是在創業過程中的階段成果展示,一旦到了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