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接到袁紹的死訊,第一時間趕回來還是晚了一步,本想參加父親的葬禮,結果成了看自己的弟弟風光上位,鬱悶之心可想而知。
袁尚接受了冀州的實際統治權,袁譚想不開,覺得在弟弟手下太憋屈,乾脆另立旗號,封自己為車騎將軍——姥姥的,我自己玩行了吧?
由此,袁紹當初的計劃徹底落空了,沮授的話再度應驗,袁譚的野心已經滋長培養出來,不是那麼好壓制的,你在的話還好一些,你一死,他有人有地有錢,怎麼會聽自己的弟弟呢?袁尚也是,本來沒有他什麼事,但是你喜歡她,那就當機立斷好了,這麼默默唧唧,威望也沒有立起來,脾氣倒是有了,自然要和大哥一較高低了。
——其實,有個細節可以證明袁紹直到自己死亡還沒有確定袁尚的真正地位,因為他死後,大部分官員還是認為袁譚年長,應該立他,只是因為話語權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中,只好作罷,眼睜睜看著審配等人篡改遺囑。
這樣一來,袁譚和袁尚就是公然的不和了。
曹操呢?自然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養虎為患的買賣他是不做的,所以,抓住這個機會立刻進攻袁氏餘黨。
袁紹最強大的時候尚且不是曹操的對手,更何況是現在已經捱了重重一擊還四分五裂的袁氏兄弟?
所以,大難臨頭,二人不得不暫時停戰,一致對外——不過可惜,矛盾實在是太深了,導致這個合作的感覺也是怪怪的,效果自然不好了。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14—02:不孝子們的掙扎(2)
看著袁譚和袁尚馬上就要死掐,曹操來了精神,立刻親自率領大軍開拔,想來個趁火打劫,一舉平定河北。
但是,過多的勝利讓曹操有點大意了,動的太早,等兩兄弟開火了再上也行啊,河蚌相爭漁翁得利嘛,
結果,二袁一看有危險,馬上抱團,“相互支援”。
由於曹操先看上的是袁譚,所以,袁譚急忙向袁尚求救。
本來,這是一個兄弟二人擯棄前嫌的好機會,唇亡齒寒的道理誰不懂啊,但是,袁尚空長了一副好皮囊,裡子實在是不怎樣淨幹一些半吊子的事情,只不過是派遣一支儀仗隊規模的援軍前往支援,當然了,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還讓自己的左膀右臂逢紀跟了過去。
結果自然是令袁譚不滿意的了,要求加派人手,袁尚不幹。
不幹?哼哼,那就不要怪我了,正好我也看逢紀很礙眼的,殺掉算了。
於是,也算是以人物的逢紀就這麼鬱悶的死掉了。
有的時候很奇怪,袁尚腦袋進水了?它應該是知道如此少的援兵袁譚必然不會滿意,而自己也肯定不會同意任何給人給錢的請求,那麼跟袁譚有仇,和郭圖等人有私怨的逢紀此時過去豈不是送羊入虎口?
但是,逢紀還是去了。
這其中很有可能是有審配的一份功勞的,二人並非鐵板一塊,當初逢紀現在袁紹那裡受寵,而後審配得勢,就拼命的在袁紹面前說逢紀的壞話。
袁紹呢?問問逢紀審配這個人怎麼樣,逢紀的回答很是出人意料:神配是個好同志,有能力。
這下子袁紹就奇怪了:審配可是總說你的壞話啊,你還保護他?
那是私怨,逢紀淡然一笑:現在在談公事。
袁紹大為感動,更加重用逢紀,還把這段話反饋給審配。
“配由是更與紀親善”,審配也是很自覺的承認錯誤。
但是,兩個人的關係真的沒有問題了?未必,審配固然是一個很烈性的人,但是這不代表他就是一個好人,總在袁紹面前說別人壞話可見人品不咋地,對於逢紀的高姿態未必接受,而且自己當了人家高尚品德的大綠葉,在老大面前丟人現眼更是無可原諒,要知道,名人也是人啊。
所以,逢紀混到袁譚那裡有一半是審配的功勞,袁譚的手下郭圖還有辛評也是鼓動袁譚要人的,這樣一來,也可以讓袁尚折損一員大將啊,損人利己的事情是一定要乾的。
而袁尚呢,沒有考慮這麼多,純粹是心疼自己計程車兵,就犧牲一下逢紀,讓自己面子上好看一些,當然了,袁譚做的這麼絕也是他沒有想到的。
三方作用之下,製造了逢紀的個人悲劇,同時,也在二袁本就勉強維持的關係上製造了一大裂痕。
一看這回真要動手了,曹操樂了,馬上進軍黎陽。
袁譚一看,不行,火燒眉毛了,只好再度向袁尚求救。
審配已經死了,曹操也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