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2部分

下面,再讓我們看看蜀漢的經濟部門運作情況。

26—11:一朝天子一朝臣(2)

經濟,乃是一國政府運轉正常之根基,不要和我說什麼農業啊,工業啊什麼的,還不都是要統籌到經濟指數中來?如果一個國家搞得經濟危機頻出,那他哪有精力去穩定民心?去招募軍隊發動戰爭?

金錢不是萬能的,可是,沒有錢那是萬萬不能的。

何況,對於剛剛來到益州的劉備來說,金錢,還有額外的一層意義和功效。

給劉備賣了這麼長時間的命,吃不好喝不好的,圖的是什麼?千萬不要說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太假了。

現在,跟著劉備的又多了一批臥底,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拋棄目前安逸的公務員鐵飯碗,圖的又是什麼?權力和名望固然是,可是還不全是,money,也很重要啊。

這還是對於那些可以青史留名的高幹們而言的,那麼那些隨時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大頭兵們呢?榮譽和被歷史書寫一筆,那是甭想了,當年還沒有紅極一時的軍旅傳記出現,所以,你想在史書中看到路人甲刺殺大款乙,想看到大兵丙舍身炸碉堡,都是不可能的,實際上,沒有裴松之的話,更多的無名英雄會消散於歷史長河當中。

所以,對於他們來說,要求只有一個,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隔三岔五的有些紅包,就知足了。

所以,所有跟著劉備混的人,都對金錢有著不同程度的渴望,攻下的益州,在很多人眼中,都是一座金山。

根據《蜀書》中的《張飛傳》記載,光是有具體數字的瓜分蜀中財富就有以下一筆鉅款:

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張飛以及關羽各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要知道,那個時候還不流行紙幣,發放的這些都是真金白銀,是硬通貨啊,光是這幾位的額外賞賜就是一筆巨大的支出了,但是,劉備能不拿嗎?不拿的話以後還會有人給你賣命嗎?可見劉璋治下的益州還是有不少財富的,早知道這樣的話,還不如拼死一戰,反正到最後還是流入了別人的口袋裡。

以上人員都是頂級人才,拿到錢當然要大書特書一下,要賞賜的肯定不光是這些,所以,“其餘頒賜各有差”,只不過沒有這麼變態而已。

這一封賞事件,還牽扯出了一位忠義之士,就是趙雲,劉備還要賞賜什麼呢?“成都中屋舍以及城外園地桑田”。

人家是大土豪劣紳,顯示自己是解放軍,劉備這倒好,一方面打著拯救益州人民的大救星的旗號,一方面還製造出了大量的新地主。

所以,趙雲覺得有些過了,呼籲停止這種愚蠢的做法,說的是霍去病的光明詞彙,什麼“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啊”之類的,其實中心思想還是表露了一種隱憂,生怕引起社會動盪和人民的不滿情緒,畢竟,錢就算了,土地那可是命脈和根本啊,在益州先前的架構比較穩定的前提下,貿然的打破均衡顛覆幾大階層,硬生生的塞進去開國功臣實在是有些不妥,肯定會有更多人不滿的。

所以,劉備也就見好就收了。

但是,經濟危機還是會產生的,因為,土地雖然沒有劃分下去,可是,那些錢,還是如約劃到了各位的帳戶上去。

這還是從正當渠道拿走的,已經讓益州國庫遭受了沉重的打擊,那麼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下級軍官和大頭兵們怎麼辦?不也要賞賜嗎?雖然不用給這麼多,可是架不住人多啊,這不還是一筆巨大的支出嗎?

支出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支出的方法。

當初劉備為了鼓勵手下將士,快點拿下益州,就對這幫不走大腦計程車兵開了一張鉅額空頭支票: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

沒有辦法,和他們說別的都是沒有用的,又不是解放軍。

所以,攻克成都之後,這些千百年後的正面形象,仁義之師,一個個拋下武器,搶著跑到了各個倉庫門口,不管是金銀珠寶,還是各種器物,反正大頭已經被分完了,隨便搶。

記得央視版的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張飛鞭撻幾個忍耐不住飢渴跑到老百姓的果園子裡面偷摘果子吃計程車兵。

這肯定是虛構的,即便是有這種事,我們也不能忽略到這樣一個前提,那個時侯益州還不是劉備的,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若先取之必先予之,給點好處,大頭,在後面呢,就等著挨宰吧。

這個景象我們在劉邦身上也看到過,當年入咸陽,手下那幫大老粗都是哄搶金銀珠寶——除了一個搶圖書和公文